後所得訊息,便能知子揚師兄進步非小,曹公所問優劣之說,實難一言而論全矣!”
郭嘉再稍加說明的三位師輩情況,更是聽得曹操頻頻點頭,心中驚訝這世上隱士高人不少,竟然先後調教出劉曄、郭嘉這等傑出人才,他似是無意的擊掌一笑道:“哈哈!只可惜劉子揚卻終不能為吾所用,否則吾等齊心協心興扶漢室,天下又有幾人配為對手?!”
郭嘉聽到這句話後卻是淡然一笑,輕輕說出一句讓曹操眼中內斂精光猛然閃動的話來:“以後未必不會有如此可能……”
後來曹操與郭嘉愈談愈投機的話語不為外間盡知,但從此之後,郭嘉便成了曹操麾下職僅軍師祭酒,低於許多謀士,但卻是最受曹操信任,數出奇險卻又極為有效之計略,每次軍事會議上皆是先堅決肯定一種合適意見,替顧慮頗多的曹操下定決心。而他又屢次推脫封賞安於現時位置,成為曹操勢力集團實際上最為重要的支柱謀士……
漢末的江東所指為九江、鄱陽湖到曲阿、江都這一段長江偏北流域南方的大部揚州地區;江西則大多為現時豫州,小半為揚州地區;而相對的江南,則是江陵到九江以南,多為荊州之地區。
原本孫堅戰死後,孫策在扶靈歸葬曲阿,將家小安頓妥當後,便親往徐州。招攬到了名士張,而被陶謙闢為從事的張昭也對其才讚不絕口。
張之才能與他的傲氣成正比,昔時大將軍何進、太僕朱雋、司空荀爽三府闢為掾,而自己也屢招不應的陶謙當然是知曉的。對於孫堅這位算得上同僚故交地戰死,他也有幾分痛惜牆角”到他眼皮底下,這也是不能容忍的,於是在得到警告後。孫策只得帶著張和其它幾位被張舉薦聯絡的名士回到曲阿,
卻帶著年僅十一歲的弟弟孫權往投袁術。而袁術對於孫策比諸乃父更勇猛,亦懂得韜略在表面贊嘗之餘,卻依舊如孫堅那般防備極深,往攻支援袁紹地同為袁氏一族的堂兄袁遺,,數次皆許以官職和歸還孫堅舊部,卻次次毀諾。令孫策將其看個清楚。在袁術很快於兗州於曹操小戰一場,被其擊敗覺自身處境不妙後便遷南陽之民而走揚州後。
孫策最終立下決心,用傳國玉璽終於換回父親兩千人餘部。依舊保持著對袁術的從屬關係,帶兵過大江而擊江東,先於初平三年依袁術先前之令攻佔廬江,太守6康月餘後病而死,宗族宗族百餘人,遭離飢厄,終於遷到吳郡後死者過半,而這6康便是一位才能幾不輸於周瑜的名士之從祖父。這個人便是6遜!
其後再攻伐江東七郡過程中。孫策表現出來的不僅是于軍事上地才能,也有對於人才的渴求和重用。有周瑜這位孫策兒時故交領家兵來投,往後亦有蔣欽,陳武,周泰等人相繼投效,憑著周瑜統率智慧,張治政才能,以及自己的魄力用鐵血和殺伐來鎮壓反對他的本土士族,孫策花費七年時間,終於將江東七郡歸於囊中,成就了許多人數十年都未必能達到的功績。
因為鐵血鎮壓,孫策能很快擴大實力,這是他的成功原因,卻也是他的失敗之處,此等後話暫不詳表。
劉備投劉表,又於襄陽一役立了極大功勞,那是否代表著他終於苦盡甘來,一飛沖天呢?
當然不是!
劉表此人胸無大志,於政事治理是有著一套行之有效的本領地,但他這樣並非目光長遠,與許多諸侯一樣想爭天下地“治世之能臣”,在對待如何處理或為避戰亂來到荊州,或如劉備一般慕名來投的有才之人態度作法便可想而知。
對於劉備和那些士人,劉表的態度外寬內忌,只想著重用本土士族使不生變亂故而有禮相待,卻絲毫不給重用,這使得荊州擁有歷史上極多,而又不得重用才學之士地奇怪現象。
重用本地士族,使他們利益得到保障,這的確造就了荊州的一時穩固和展,百姓得到安生,但這最終依舊使荊州成為第二塊比現在的徐州更加富庶,諸侯必爭的肥肉。
而劉備在這襄陽一戰後,僅得到了一個封賞錢糧,不付兵權的散職,也許這時的他與關羽人值得一提的事情,便是皆於此地再次成家迎娶妻室了……
襄陽一座學館,這一天來了一位被兩名侍從保護地十一歲少年,在館中與眾多學子辯論一番,被此間主人司馬徽相中叫往靜室後,產生了一段不為人知地
“汝為何人,來此作甚?”
“吾名諸葛亮,聽聞先生才名,只為有所請益而來……”
“吾觀你相貌堂正,方才學堂之上應變皆屬上等,是為聰慧過人,收汝為學生,亦非不可,然則汝之心願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