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部分(2 / 4)

小說:天工 作者:敏兒不覺

作。

他從旁邊拿過一張棉白紙,又拿起一支筆,在紙上刷刷刷地畫了起來。

攝影機切換,從背後投在了他面前的紙上,觀眾們也因此看清了蘇進正在畫的東西。

毫無疑問,他畫的正是面前的巨鼎。

用“t”字形勾出基本框架,在框架上勾線繪形,再斜過炭筆,打出明暗調子……

石英玉身邊,好些人低聲叫了起來:“咦,這是素描啊!”

“不是說要把後母戊方鼎拓印出來嗎?怎麼畫起素描來了?”

石英玉目不轉睛。

周圍這些人不知道,他當然很清楚。

青銅器全形拓出現於清代嘉慶道光年間,本來就是為了拓印青銅器立體全形的影象而誕生的,因此,它也是各種傳拓技法中最難的一種。

全形拓發展到民國,一些全形拓名家開始吸收西方繪畫技法,將其進一步發揚光大。

所以到後來,正式傳拓之前,都要先畫一幅素描稿,一方面是幫助拓印者理解器物的結構,另一方面也是為下一步工作提供參考。

但是,要做到後一點,要求全形拓之前的素描圖與原物等大。

後母戊方鼎實在太過巨大,就算用全開紙也沒辦法在一張紙上畫出等大的圖形來,蘇進只能進行等比例縮小。

可現在素描的時候縮小了,回頭拓印的時候還要放大。

這一縮一放之間,蘇進真的能完美控制好它的結構與比例嗎?

0812 拓

畫面上,蘇進的動作非常從容。

他繼續畫那幅素描圖。

他的圖畫得很快,光影部分只做了一下簡單的處理,主要還是為了定型。

攝像頭一直對著那幅圖,石英玉看著看著,眼睛眯了起來,抿緊了嘴唇。

一般來說,相比原先的器物,素描圖都會有些微的變形。

這也正常,素描是藝術作品,不是工程圖,畫的是作畫者“眼中的物或人”,要求的是觀察,而不是完全一致。

但蘇進這張素描圖就不是。

石英玉單靠肉眼就能看出來,他畫出來的這張圖,比例尺寸跟原來的一模一樣,就是原物的直接縮小版。

他相信,如果現在拿著尺子去量,也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差別。

這種眼力、控制力、以及對空間尺寸的判斷力是最頂級修復師的基本素質之一,毫無疑問,蘇進在這方面同樣達到了巔峰。

蘇進畫完了素描圖,拿著它跟原物對比了一會兒,把它用夾子夾在了旁邊的畫架上。

接著,他開始了下一步工作。

他拿起一張宣紙,走上前將它鋪到後母戊方鼎上,用鬃刷刷上白芨水。

白芨水微帶粘性,可以把紙與鼎密密貼合在一起。

刷水的時候有兩個要點,第一,水的量要控制好,必須均勻,而且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不易幹,少了貼合不上。

第二,刷水的時候,要逐層深入,尤其要注意刻有圖案或者銘文的部分,讓紙“入口”。也就是說,要讓紙的這一部分深入到圖案或者銘文的凹槽內部,不然後面的拓印根本就完成不了。

蘇進的動作穩定而熟練,鬃刷發出輕微的響聲,一層層透明的白芨水從深褐色的刷子上離開,均勻地鋪到了宣紙上。

宣紙顏色變深,變得更加柔軟,與青銅巨鼎漸漸貼合。

刷完白芨水,等它有七八成乾的時候,蘇進拿起旁邊的撲子,開始往上撲墨,進行正式的拓印了。

撲墨的要點也跟刷水差不多,均勻適當,力道統一。

攝影機緩慢地移動,在不打擾蘇進的情況下越發接近了宣紙,讓觀眾們能夠更清楚地看到它的細節。

可以清楚地看到,後母戊方鼎的紋理清晰地出現在宣紙上,白紙黑墨,凹槽的部分被留白,格外清晰。

整張紙上,墨色濃淺統一,展現了極其強大的控制力。

石英玉專注地看著,這時他聽見了旁邊輕微的對話聲。

“我小時候也玩過這個!用鉛筆刷硬幣,一樣的效果!”

“對對,我也玩過。上課無聊的時候就幹這個,刷得課本上到處都是。這也是一種拓印吧?”

“當然蘇大師技術比我們好多了,那時候淺一點的紋路,經常就是一抹黑,根本顯示不出來。”

“那當然,蘇大師可是八段文物修復師,手上功夫肯定比我們厲害多了。不過這樣說起來,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