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遺,顯明易考。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凡天文、地理、人倫、國統、道德、政治、制度、名物以至奇聞異見、庾詞逸事,悉皆隨字收載。”
永樂大典正本問世之後,這套書收藏在紫禁城文樓之中。後來由於文樓失火,雖然正本完好無損,但明世宗還是不放心,讓人抄錄了一份副本,收藏於皇史宬。
明末,永樂大典正本離奇消失,只留下後來抄錄的副本。
它究竟是怎麼消失的,去向為何,是不是還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一直是歷史上一個難解的謎題。
然而永樂大典的副本也沒有能夠完整儲存下來。
清乾隆時期檢閱永樂大典,紀昀清查之後,發現缺少了1000餘冊,2422卷。
咸豐十年,也就是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洗劫圓明園,掠走了大量宮廷珍藏的永久大典。英國人拿得最多,其中大部分被運往了英國。
四十年後,八國聯軍再次入侵,大肆搶劫,位於東交民巷的翰林院緊鄰使館,淪為戰場,貯存永樂大典的翰林院敬一亭被槍火洗劫,內中的秘籍大部分葬身火海,剩下的少部分被士兵當作磚頭或者各種器物使用。有的用作馬槽,有的用於工事,有的甚至拿來鋪路。
當初翰林院裡的藏書排列成行,一望無盡。這些都是前人苦心經營的文字,都是手抄本,大約有數千萬卷。這些典籍的價格,絕不遜於黃金。然而在戰火中,它們首先成為了犧牲品,永遠的消失了。
而永樂大典這套皇家珍品,經過這樣的浩劫,流落到了世界各國。
今天經由愛德華的手回到國內的這45卷,就是其中一部分,經歷重重波折,種種磨難,它終於回來了……雖然只是暫時的,但也極為難得了!
剩下的其他文物,也無一不是這樣的絕品。
蘇進所列這172件文物的價值,比所有人想象中的還要高!
“……商雙羊青銅尊。”蘇進又念出了一件文物。鏡頭同時給到這件文物,把它的形態徹底顯示在了眾人的眼前。
那是一件45厘米高的青銅酒尊,筒形口,兩邊各有一隻公羊相背而立。
兩隻公羊的神態安閒,形態靜穆莊重,兩相對稱,紋飾雖然繁複精緻,但整體感覺卻樸拙厚重,是商代青銅器中極為罕見的精品。
電視機前一名老者看見這個青銅酒尊,立刻從沙發上坐了起來,直接衝到螢幕跟前,瞪大了眼睛。
旁邊他女兒有些好笑地說:“爸,你這是怎麼了?”
老人瞬間打斷了她,拉著她問道:“小琴,你看,這個雙羊器型你以前看過沒有?”
名叫小琴的中年女人聞言也向螢幕上看去,跟著就倒吸了一口涼氣,非常肯定地說:“絕對沒有,這是第一例!”
……
這樣的事情同時發生在華夏各地。
一時間,各地高鐵和飛機都新增了不少票量,很多之前沒打算去文交會的,也開始準備動身了。
……
然而現在的滬城碼頭上,蘇進檢查文物的過程還在繼續。
他又走到一個箱子旁邊,開啟了它。
箱子非常巨大,裡面的文物也很大。
那是一尊高60多厘米的青花瓷瓶,盤口、長頸、頸部有象首環耳一對,腹部瘦長,臺足。
它從上到下一共有九層紋飾,層層不同,其中最顯眼的是雲龍紋。一條四爪青龍飛舞於雲端,腳下朵朵祥雲掠過,形態矯健靈動,威武勇猛。
這青色髮色濃豔,紋飾繁而不亂,繪製極為精細。
就連蘇進看著它,也忍不住屏住了呼吸,手指極輕極柔地拂了上去。
青花瓷瓶頸部有銘文,蘇進看著它們,唸了出來。
他念得非常流暢,聲音清晰有力,中間一絲停頓也沒有。
那種感覺,就像銘文不是出現在他眼前,被他辨認著認出,而是發自他的心底一般。
“信州路玉山縣順城鄉德教裡荊塘社奉聖弟子張文進喜舍香爐花瓶一付(副)祈保閤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星源祖殿胡淨一元帥打供。”
他的聲音透過電視訊號以及網路,傳到華夏的各個角落。
有一些人看見之前那個青銅雙羊尊,已經開始收拾行李準備前往瀘城參加文交會了,現在蘇進的聲音清晰傳入他們耳中,他們再次呆住,不由自主地衝回到了電視機前。
他們緊盯著那個瓷瓶,鏡頭也非常配合地從瓷瓶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