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1 / 4)

小說:村主任的升遷 作者:津鴻一瞥

第1章 吉人有天相 後世香火長

明朝崇禎年間,天下紛亂,矛盾叢集,積弊深重,雖然崇禎皇帝本人殫精竭慮,勤於政事,無奈大勢已去,難挽狂瀾,起義軍烽火愈燃愈熾,關外旗人不斷挑起戰事,終於在內憂外患中,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走向了終點,患難識人心,伺候崇禎的太監護送著太子和兩位皇子離京,卻不想為了保住自己那並不完整的身軀,他竟然將自己的主人拱手獻給了李自成,後來李自成敗於旗人,在一片混亂之中,三位皇子吉人天相,相繼逃離,太子朱慈炯因緣際會流浪到北河南岸的一個小村子,誰知這村子恰是崇禎年間所建,當地人苦於亂世紛爭,渴望大明太平延續,村子的名字也就叫做延平村,至今縣誌裡仍然記著:“延平村,崇禎年間林姓人建村,取“太平延續”之意,故而得名。”當然這是後話,當日太子到了這裡,恰巧知道這村子的來由,心下便認為一切都是天意,也便在村裡子住下了,想起自己本可以坐擁天下,而今卻困在這方寸之間,摩挲著一直隨自己流浪的那塊玉玦,徒自嘆息,嘆息之餘為自己取了一個新的姓氏:方。後來想起建文皇帝的事情心理也就平衡了許多,加上四處都有打探他下落的探子,也就平靜下來,過起了普通村夫的生活,娶妻生子,代代繁衍,說也奇怪,剛來村子時林姓人居多,自打太子來了,經過這些年的繁衍,反倒成了方姓人居多,也許是帝氣所在吧。當時太子擔心萬一哪天旗人找到他的棲身之所,也為了延續皇族血脈,他便吩咐大兒子和二兒子去附近的村子,只留小兒子在身邊,並要求每個兒子都要做家譜,所有後人按輩分表起名,這輩分表是當年建國之時,朱元璋為各個兒子所制定,太子一脈傳自朱棣,輩分是:“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傳至第九代猷字輩時,後人又續修了輩分:“紹謨法典,仁積品陽,正善平康,明健行芳,慎修德業,百代榮光。”當然這是後話,當日太子爺為了掩飾自己的身世,在族譜上只說三個兒子是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遷出。如果知道外面冒出那麼多朱三太子,他也不用費去這許多心思。

不知道是後人們智力平庸,還是三太子臨終交代他們不可出頭,三百多年下來,各支後人都不曾出過名人顯貴,也並不熱衷科舉,最多有過幾個秀才,絕大部分都過著男耕女織的普通生活,由於人口眾多,且又輩分相同,鬧出過不少笑話,附近幾個村子的人重名的甚多,凡是這個村子有的人名,附近村子都有,前幾年各村裝電話,印了電話本,拿來一數,同一姓名的居然有七八個之多,萬一不小心,把電話就到了隔壁村。有時候村民在地裡幹活,聽到後村的大廣播響起,說誰誰死啦,喪禮上的各位忙人趕緊去,大家總會嘲笑一番,說你不是還在這裡幹活,怎麼就死了。或者說,喇叭喊你呢,趕緊去當忙人吧。雖然大家這麼說,從名字上感覺彼此之間很親密一般,可實際上,卻很少有人念及祖上同宗同祖,只是做普通人之間看待,彼此因為些許小事結成仇人的也不在少數,全然沒了皇家氣象。

方正德現在已經是村裡的主任,可他並不是世居在此的,起先住在河北(北河北岸)的東山村,原本和延平村都是臨河鎮的,按行政區劃都隸屬於江原省長興市康津縣,後來國家精簡行政機構,搞鄉鎮合併,這東山村劃到了新安鎮。雖然現在不屬於同鎮,但是東山村的方姓人家卻與臨河鎮割不斷血緣關係,這裡原是太子爺的大兒子去的地方,三個兒子中數這一支脈繁衍的最為茂盛,佔了大部分,其中不少人因為闖關東或者做生意遷出外地,村子中間有個小湖,現在水不多了,大家管它叫做海子,由於方姓人大部分源自這裡,所以也叫做方家海子。至於為什麼只有這一支繁衍昌盛,很多人都不知道內由,但是正德一家卻清楚得很,當年,三太子將兩個兒子趕到附近村子的時候,偷偷告訴老大身世來源,並將那塊玉玦交給他保管,並叮囑代代傳於嫡子,或許就是這玦的保佑,使得這一脈最為繁盛,歷史上的幾個秀才也都出自這一脈,可到了正德他爹漢陽這一輩,恰是嫡傳第十七代,玦卻不幸失落了,一連找了幾個月都沒有尋到,後來厄運果然來臨,三年大旱的時候,因為家裡窮,漢陽總是偷這家那家的東西,被村裡人趕出來,沒辦法,一家人投奔到他姐姐家,來到延平村,村長是個老實人,經不起他們一家子苦苦哀求,也就同意了他們住在這裡。正德的姑姑、姑父沒有子女,後來他們死後,正德一家就住在姑父的宅子裡,村裡人就像習慣跟隨太陽起落安排作息一樣,習慣了這個外來戶,橫豎跟他們關係不大,現在正德做了村主任,很多人似乎已經忘記了他是個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書首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