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幕僚們結束了對官場規則的改造之後,趙北就將議題轉移到了目前的遠東局勢尤其是南洋局勢問題上,不過能夠參與這個話題討論的人更少,畢竟這個計劃涉及太廣。萬一走漏風聲,恐怕會引起英國、法國甚至是美國、德國的敵視。
趙北現在更像是一位走鋼絲的雜技演員,而且還身兼魔術師的角色。不僅要全神貫注,而且還必須不斷的使出障眼法欺騙觀眾,不然的話。他不僅會從高高的鋼絲繩上摔下來,而且還會被拆穿騙人的伎倆。並很可能被觀眾哄下臺去。趙北手裡最大的優勢就是時歷史大勢的準確把凹曰況姍旬書曬芥傘性,嘉然他不清楚某些歷史細節,但是他卻可以看清楚哪條炮附刀北歷史真正的走向,而不會在岔路迷失方向,就比如說是參加協約國還是參加同盟國的問題,趙北絕對不會選擇加入同盟國一方作戰,因為他很清楚同盟國的力量,以及美國政府的戰略選擇,世界需要一個領袖,但是這個領袖絕對不會是德國,英國的衰落並不代表著德國的崛起,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句古老的東方格言同樣適用於西方政治。
但是另一方面,趙北也絕對不會現在就去為協約國火中取栗,他更願意看到協約國和同盟國兩敗俱傷,就像歷史上發生的那樣,只有那樣。再際舊秩序的籬笆才會被撕開一個缺口,透過這個缺口,那些後進國家才能崛起,歷史上的日本就是這麼崛起的,只不過現在,中國很可能會取代日本的位置。
由於掌握著歷史的發展路線,趙北現在的立場很明確,那就是:既不明目張膽的幫助協約國攻擊德國,也不明目張膽的幫助德國攻擊協約國,而是在兩個敵對的軍事集團之間搬弄是非,力圖對歷史的細節進行一些人為的修正,使英國和德國能夠“更投入的”廝殺,讓英國和德國將血流盡,讓兩國比歷史上的衰落更劇烈,而且互相之間的仇視也更劇烈。
明白了這一點,也就可以理解趙北目前的戰略選擇,他沒有將賭注下在加入任何一方上,而是下在了南洋那邊,他希望將南洋那邊的水攪渾。讓英國首尾不能相顧,並“幫助”德國擴大遠東戰果,確保這場英德之戰打得更長久、更激烈。
不過並不是所有參與這個戰略計劃的人都贊同趙北的分析,侍從室主任李贊和就對趙北這種瘋狂的冒險舉動持保留意見,在他看來,這個,戰略計劃實在是太瘋狂了,如果洩露出去的話,首先英國就不會輕饒中國,就算在戰爭時期無暇顧及報復,但是如果歐洲戰爭結束,誰也不能保證英國不會秋後算帳。
誰知道歐洲的戰爭會打多久呢?趙北堅持認為這是一場持久戰,但是李樊和卻贊同總參謀部某些軍官的意見,他也認為歐洲戰爭應該是一場速決戰,就像中國與日本之間的這場“東北亞戰爭”一樣,畢竟,歐洲列強從這場發生在亞洲地區的區域性戰爭中學會了許多東西,包括空軍戰術、潛艇戰術。
但是趙北卻對李變和的反對意見嗤之以鼻,雖然他也清楚,在中國與日本之間的這場“東北亞戰爭”之後,歐洲所發生的這場全面戰爭也肯定會與歷史上的那場第一次世界大戰有所不同,但是這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戰爭的面貌,實際上,因為技術水平的限制,即使歐洲列強學會了使用飛機、坦克、潛艇戰、化學戰,但是歐洲列強卻依舊無法充分發揮出這些新式武器的作戰效能。舉例以說明:比如說以坦克、航空兵為基幹的“閃電戰。”這種戰術現在就玩不起來,連趙北也玩不起來,原因很簡單,因為通訊手段的限制。沒有可靠的無線通訊裝置,各兵種之間根本無法達成密切配合。而基於“閃電戰”的大縱深作戰原則也就不可能出現在參謀軍官們的作戰計戈中,那麼所謂的“速決戰”就是紙上談兵。
中國之所以能夠在此次戰爭中迅速擊敗日本,是因為一個,“出其不意。”但是歐洲列強就沒有這個優勢,而且考慮到歐洲強國之間的國家實力對比以及工業轉入戰爭軌道需要一段時間,那麼,歐洲的這場全面戰爭必將是持久戰。
歷史的細節或許會發生改變,但是歷史的大勢不會改變,而且結果也不可能改變。
這場賭博確實瘋狂,趙北也承認這一點,但是他不會因為風險而選擇放棄這個戰略計戈,何況,即使英國知道南洋亂局與中國有關係,趙北也不怕,現在的中國早已不是過去的中國,更重要的是,那個北方的強鄰也將在這次歐洲戰爭中全面衰落。中國在一段時間內將不必再擔心遭到來自北方的攻擊。
既然趙北這麼有信心,他就不可能接受反對意見,幕僚中的反對聲音迅速消失了,剩下的就是如何幫助總統根據局勢發展修正這個戰略計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