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空地處,那是個大約兩公里寬、不算太平整的長形山中平臺,聽說半公里外有條小溪順著山勢蜿蜒而下,以後只要挖一條渠道引水通到這個小村鎮,就可以解決用水的問題。
平臺上,這時已經很粗略地規劃好了空格,還有人立了說明牌,協助著分配,沈洛年隨著鄒家排隊,領了一個木杆,寫上自己名字,據說只要拿這木棍插在空格上,就代表有人佔了。
鄒朝來這批人上來得已經有點晚,只能選到內側的土地,而外側已經有些家族開始搬運港口堆放的妖藤片建材,準備蓋屋,也有人開始埋鍋造飯,嘗試著新食物,沈洛年隨著鄒家,選了一個並排的空地,學著眾人一般拿妖藤片蓋屋。
鄒家人不只和沈洛年接觸,很快地也和周圍人們打成一片,到了晚餐時間,鄒大嫂和她女兒兩人煮了兩大鍋的妖藤湯,叫喚剛認識的左鄰右舍一起來吃,當然少不了找上沈洛年,沈洛年也不客氣,端了一碗躲在旁邊啃,一面在旁看眾人大著嗓門、有精神地呼喝笑鬧。
這妖藤可食用的部分,外層甘脆多汁、彷彿水果,適合生食,內層松滑綿密、富含澱粉質,煮食較佳,還有人嘗試了磨碎作料理,這東西初嚐起來有股怪味,但多咬兩口習慣之後,倒也沒感覺了。
吃飽喝足之後,天色已經昏黑,這時隨艦隊來的部隊士兵,有人上來吆喝著大家下山砍妖藤,因為這些建材和食物,都是先來的人提供的,而現在根本沒有所謂的幣制,連以物易物的機制都沒出來,至少得把眾人耗用的量砍還給別人。
用也用了,吃也吃了,砍回來還人也很合理,雖然每個人個性不同,但大難過後,倖存者多少都帶點感恩的心,不像過去社會那麼功利,此時除婦孺外,大部分男丁都往山下走,連鄒綵緞也拿著工具跟著下山,沈洛年當然也是其中之一,而他那個大揹包,就交給了鄒大嫂一起看管。
下山之後,領隊的人,帶著眾人往西南方沿河走,翻過一塊數公里遠的丘陵地區後,就到了一片範圍不小的妖藤區。
這兒雖然比港口那兒的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