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幫助德國重建經濟體系。
第五七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六)
而美國方面則是在參戰前後,就因為美國國內一直盛行的孤立主義,導致時任美國總統的威爾遜,急於從民眾普遍認為,應該儘早從歐洲大戰的事務中脫身,特別是珊瑚島戰敗,以及打得如火如茶的第二次美墨戰爭。
不過美國當局十分希望自己在一戰的和談中,透過各種貿易讓美國受益,最後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所以政府也多少傾向於安撫德國,並提供保證平等的貿易機會,並順便收回自己在戰爭中投放的債務。
在戰爭結束之初,美國威爾遜總統就提出了他的十四點建議,第一條公平的擬定和平條約,最後應該以公開的方式締結而成,這一點李寧宇一看當場就笑噴了,當時就氣得各國代表臉色大變,但卻沒有人敢多嘴,畢竟小國不敢說話,大國要自持身價。
第二條在各國領海以外的大洋和水域,要有絕對的航行自由,不管是在平時或戰時都一樣的,而這一點雖然很多小國同意,但是李寧宇還是當場就反駁一句道,請問紅海是不是應該屬於沙烏地阿拉伯和非洲東部國家,那麼就是說其他國家船隻沒有權利透過紅海了。
眾所周知,紅海是非洲東北部和阿拉伯半島之間的狹長海域,雖然總面積約45萬平方公里,但是由於紅海和蘇伊士向東南延伸到曼德海峽,長約2100公里,最後由曼德海峽連線亞丁灣,然後在通往阿拉伯海,但是紅海最寬處才306公里,窄的地方只有幾十公里,按照各國領海線的基準,紅海的航道應該屬於西岸的埃及、蘇丹,東岸的沙烏地阿拉伯的領海,而這些國家顯然都是遠東集團的附屬國家,一旦這一點坐實,那麼就意味著遠東集團從此獲取了地中海通往印度洋的航道,那後果對於整個歐洲來說都是災難。
美國總統威爾遜再次吃了一個啞巴虧,但只能繼續提出自己的想法,第三點盡最大可能地消除戰後的經濟障礙,並在所有同意接受和平及協同維持和平的國家之間,建立最為平等的貿易條件。
可能是害怕李寧宇在出言斥駁,當時美國總統威爾遜也不停頓,繼續滔滔不絕說道:“第四點,互相充分的保證各國的軍備減少,只要符合保衛國家內部安全的最低程度!”。
“第五點我們應該同意各殖民地的自由權利和主張,應該做絕對自由,開明和大公無私的去調整我們的政策!”威爾遜說道這裡,已經不需要李寧宇在站出來做出頭鳥了,因為英法兩國都不答應他的建議。
隨後,美國總統威爾遜建議,佔領比利時的德軍應該立即撤退,在恢復土耳其的領土主權後,不得企圖限制土耳其和其他自由的國家,享有自己的獨立主權,然後就是德軍侵佔的法國地區應該歸還等等。
雖然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建議,比起英法兩國的條件都要寬鬆,更容易被德國民眾所接受,主要是美國民眾普遍不希望,再次發生大規模的世界大戰,同時威爾遜總統也感到各國提出的條件,確實有點過分和苛刻,這是很容易造成德國民眾的復仇心理,最後恐怕戰爭將無可避免。
所以他也算是提出了一些不錯的建議,也是在為建立新國際聯盟,以維持國際和平秩序做出了貢獻,但是國際社會是無法保證和避免弱國不會遭到強國的侵略,而在歐洲強國的思想中,依然普遍認為這種構想過於理想主義,根本就不符合歐洲各國的實際利益。
而且這種美國式的政策,將會導致美國的軍事力量過分捲入國際事務中來,畢竟在英國高傲的骨子裡,美國人只是他們的延伸品,但是威爾遜意識到這一切的時候已經晚了,他的十四點建議最後只有做出妥協,而且他堅持的民族自決政策,最後根本就沒有被採納,例如剛從一戰後的德國和沙俄中重新獲得獨立的波蘭共和國,就極力反對建立秘密條約,秘密軍事聯盟等等,卻十分同意削弱德國的軍力。
在整個會談中,德國代表可以說幾乎沒有任何的發言權,所以只能由李寧宇一次次站起身反駁和提出自己的建議,也就是在巴黎談判的半年時間裡,李寧宇在德國民眾的心中,逐漸從一個角落的位置走向了臺前,當然德國當局則是不斷製造一些不利於他的言論,對於這一點,李寧宇也沒有辦法,畢竟遠東海軍曾經主動進攻過德國海軍艦隊。
但是不代表,他不能在會談中站出來說話,以及一次次為德國爭取一些緩和的條件,但他一個人畢竟還是力量不夠,在加上他總不能真的因為德國的事情,讓遠東軍團跟各國打一戰吧,所以在最後一個月的和談中,李寧宇可算是用盡了各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