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靠在優酷網站上引流的,他只是把優酷當成了自己的渠道和棋子,在優酷拉到了人之後,立刻轉移到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
(當然,中間還有一年多過渡期藉助了喜馬拉雅,我那時候上班開車就聽喜馬拉雅。音訊產品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抓住精英人士眼睛不能看東西時的學習需求。估計羅胖也是在喜馬拉雅得到的資料反饋好,才自己搞了“得到”。
澄清一下,我不是精英人士,我只是說這類產品的設計目的、是奔著解決精英人士的需求。我就是個撲街,湊表臉地蹭上去跟精英人士用了一樣的產品而已。)
而歷史上的高大松,則是打著濃厚“阿狸系”烙印的文化人,所以他沒法去在微信公眾號上大肆擴張圈粉,最多就是運營一下自己的微博(新浪微博跟優酷土豆都是阿狸系全資收購掉的,所以選邊站隊方面沒問題)。
一個不能用微信公眾號為自己圈粉的自媒體人,是不完整的。
高大松在優酷上的粉絲,都不能算是他的徹底粉絲,只能算是“他的粉絲和優酷粉絲的共同合集”,質量和黏性都很差。
這些使用者是看在優酷的內容價格便宜份上,才來看的,沒有忠誠度可言。
這才是歷史上高大松最後不得不在平臺型競爭上,明明起步早,卻落敗的最重要原因。
當然,由於被阿狸系繫結的問題,後來馬風也賞了高大松一個阿狸大文娛ceo的頭銜彌補,所以也不能算完敗吧。阿狸大文娛的掌舵人,雖然不能跟“得到”創始人那樣自己做大老闆,但也是很值錢的。
事實上,羅振宇相對於高大松贏得比較優勢的這一招,歷史上後來也被所有優酷頭部up主學到了。
幾年後,優酷上凡是個50萬粉以上的up主,幾乎都會在優酷up內容時,刪減關鍵要素,然後留言說“把這段乾貨放在了微信公眾號上了,請關注此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