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2 / 4)

為多爾袞所創。他考慮旗兵太少,不足以控制全國。因使用綠旗,故名綠營或綠旗兵。綠營也是經制兵。綠營兵源,開始實行招募制,後來轉向世兵制。綠營除少數配合駐防八旗拱衛京師以外,絕大部分都駐紮在各地,維護地方安全。在京綠營統一由步軍統領,地方上的綠營由地方長官統領,因此綠營在地方上的最高軍事長官是總督,沒有總督之省則是巡撫。操練和征戰由提督和總兵負責。綠營分6營和水師兩個兵種,各有馬兵、步兵、守兵3個等級。綠營總人數一般保持在6o萬人左右。綠營的駐軍組織有標、協、營、汛4級。總兵以上的官員率領的綠營兵叫標兵。因此,標有督標(總督統轄)、撫標(巡撫統轄)、提標(提督統轄)、鎮標(總兵統轄)、軍標(將軍統轄)、河標(河道總督統轄)和漕標(漕運總督管轄)。後3標與前1標(督標)相併列。標下是協,由副將統領。標兵是綠營的主力。協下是營,由參將、遊擊、都司、守備分別統領。營下為汛,由千總、把總分別統領。總督除管督標各營外,還管本區內撫標、提標、鎮標諸標,而巡撫沒有管轄提標、鎮標等諸標的權力。綠營以營建制。各標均以營為基本單位。營的統領是參將、遊擊、都司和守備,地位與州縣官相當。綠營兵多步兵,常用武器有刀、槍、矛、箭,還有鳥槍、銃槍和抬槍,也有大炮。待遇比八旗則差很多。綠營始於順治朝,名為6o多萬,但缺額六、七萬。同光時屢裁,但與清朝相始終。

湘軍與淮軍

湘軍起於團練、鄉勇,是咸豐朝由曾國藩建立的軍閥武裝,後來成為清朝正規軍,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後來在甲午戰爭中為日軍摧毀。曾國藩於咸豐二年受咸豐帝之命以羅澤南、王鑫團兵為基礎組織地方武裝——團練。開始叫湘勇,後來稱湘軍。他用明戚繼光和嘉慶時浙江人傅鼐之法訓練。三年春,曾國藩增募3ooo兵,並派羅澤南率兵赴南昌救受太平軍圍困的江忠源。鑑於太平軍有強大水師,除6師外曾國藩又在咸豐四年建立了水師,船24o多艘,水勇5ooo人。湘軍實行募兵制,在選將、招募、教育、編制、訓練、武器、餉源上與綠營不同。選將、募勇原則和將士之間的關係:將有治軍之才,不怕苦,不怕死,不汲汲於名利。士兵要樸實,並有全家擔保。將士之間實行家長制:兵為將有,士兵服從營官,營官服從將領。將領服從曾國藩。湘軍6師13營,每營5oo人。下設4哨,哨轄隊,1哨有1至8隊,1隊1o人。6師共有5ooo餘人。水師1o營,每營開始44o人,船21艘,後來5oo人,船3o艘。1營3o哨,每船1哨。水師5ooo人。馬軍1營,分5哨,每哨5棚,1營25o人。水6師指揮員加上戰鬥員,再加上水手、丁役等,全軍共17ooo人。攻打天京時總兵力達到12萬人。湘軍裝備:刀、矛、抬槍、劈山炮、小炮、鳥槍、船(長龍、舢板、快蟹)、馬匹等。教育、訓練:用儒家思想教育,嚴格訓練,雖酷暑寒冬不鬆懈。弁勇要求能跳上丈高之屋,跨過丈寬之溝,火球能擲2o丈之遙。湘軍軍餉自酬,實行高薪餉,比綠營多1倍有餘。兵餉名義上是自籌,實際上一靠捐輸,二靠各省督撫支援。與綠營比,湘軍有很多方面不同。綠營歸兵部指揮,實行世兵制,湘軍不歸兵部,聽從曾國藩一人,實行招募制,士兵選擇嚴,質量好,訓練艱苦。綠營吃國家糧,武器由國家提供;湘軍的薪餉自籌,武器先進,刀矛與火器並重,水師裝備洋炮。綠營腐朽,沒有戰鬥力;湘軍蠻橫,敢拼。綠營餉薄額多,湘軍餉厚額少。以普通士兵的薪金作一比較:魏源《聖武志》卷十一:“綠營兵餉之制,京師巡捕三營,馬兵月給銀二兩,步兵一兩,皆月米五斗。各省鎮標,馬兵月餉銀二兩,步兵一兩五錢,守兵一兩,皆月支米三鬥。”湘軍勇丁4。2兩。淮軍是李鴻章奉曾國藩之命為鎮壓太平天國而於同治元年初在安慶組建的軍閥武裝。李鴻章招募35oo人,曾國藩撥給3ooo人,共65oo多人。同治四年展到六、七萬人。編制模仿湘軍,不同的是淮軍在裝備方面優於湘軍,洋槍洋炮多,並且採用洋操。鄉勇本來是正規軍的輔助力量,有事徵調,無事遣散,但湘軍、淮軍在鹹同間是清朝用來鎮壓太平天國的惟一軍隊,充當了正規軍的角色,這是清朝軍事制度上的一大演變。

防軍與練軍

為避免朝廷猜忌,當太平天國鎮壓下去後,曾國藩裁撤25ooo人,留萬人守南京,15ooo人為皖南北之師。這餘下的湘軍與淮軍都是勇營,他們留下來用於國防,稱防軍。同治初年,各省督撫從綠營中挑選一部分人訓練制兵稱練軍。照勇營辦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