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著386這一幾乎是全新的架構在忙碌著。
不同於以往的設計模式,總設計師葛洛夫認為286這個架構缺點頗多,已經完全不能勝任日後的晶片發展,因此主張設計一個全新的架構用以相容286之前的軟體,而不是繼續在286上改進。
這可要了開發組的命了,葛洛夫偏執的可以任誰也不能勸動,因此本來84年即可出世的386硬生生的半路扭轉了方向,幾乎是從頭再來了一遍。
負責架構設計的是資深編譯器程式設計師克勞福,由於其在硬體上的天賦,被葛老大提拔成了架構設計小組組長,這點同長久頗有相似之處。
克勞福和其組員們絞盡腦汁的想著葛老大的構想,既要相容以前的軟體還要有效能上的飛躍,這點對於老舊的8086結構更顯的難能。
費盡心思之後,克勞福總算完成了任務,其實很簡單,他將386處理器設計成了可切換的三種工作模式,8086模式、286模式和386模式。
顧名思義,8086模式是用來執行16位的軟體,286模式專門相容針對儲存器管理特性最佳化的軟體,而386模式才是真真正正的高效能運算模式。
他老人家一股腦的把所有硬體全整合到了一塊,的確是個笨辦法。不過是哪個偉人說的來著,只要能解決問題,笨辦法就是好辦法,這點克勞福做到了。
鑑於286的外圍控制晶片開發被amd放了鴿子,葛洛夫深刻的意識到了一點,就是不能為了開發微處理器而開發,因此386被定位成了一個新的微機平臺。
由於同長久簽訂了長達10年的交叉授權協議,葛洛夫對長久這邊的晶片組開發關注度非常之高,幾乎逼著長久將開發基地弄到美國來。
長久欣然從命,畢竟在美國本土可以更快的同英特爾的處理器設計部門交流,對386的架構可以實時的瞭解。
所幸長久同樣重視這個部門,畢竟這是所有微機系統的命脈,而且因為有了英特爾公司的支援和成功的經驗,小組的開發進度非常之快,幾乎是和386的進度等同。
正是由於這些軟硬體上的合作,長久瞭解了一些386上應用的最新技術,比如cahce(高速緩衝儲存器)。
客觀上來講,微機上所有的技術通常都是由大型機轉化而來,cahce技術同樣也不例外。這東西通常被應用於處理器與記憶體之間,速度比處理器慢比記憶體快,作為一個資料和命令的緩衝存在。
實踐表明,沒有cache技術的計算機同應用了cache技術的計算機相比效能差距不可以道里計,甚至可以達到100%的效能飛躍。
早在k32處理器開發的時候長久就曾經想過要在其中加入這種技術,畢竟在設計大型機的時候長久很熟悉這套流程,但是用在大型機上同用在微處理器的晶片上完全是兩碼事,這東西在4~5微米的工藝下顯得是那麼的龐大,而且k32作為長久的第一塊處理器成品,加入cache使得開發風險加大,逼不得已長久不得不放棄之。
~~~~~~~~
我好熱啊……
一百八十四
不過隨後的k32後續產品開發中長久堅決的要加入這種技術,畢竟這樣做投入不大而效果非常之明顯。
現在看到了英特爾也有類似的計劃,長久不由得慶幸當時自己的堅持,否則一旦386成功,自己又得忙活好一陣了。
不過長久百思不得其解的是,cache作為高速儲存器消耗的電晶體資源很高,英特爾的386本身就已經很大了,要是加入cache的話那晶片面積……不可想象。
其實不光長久不解,英特爾聖塔克研發團隊內部對此也是爭論不休,討論是不是要在內部整合這個龐然大物。
下屬可以破開臉面大罵,可是作為總設計師的葛洛夫就不能這麼幹了,作為一名決策者,他必須通盤考慮所有的可能不利的因素,而不是為了追求效能而冒險,畢竟386的開發拖得時間已經太長了。
葛洛夫暗自思索,毫無疑問加入cache對效能的好處顯而易見,但是由於cache使用的是靜態儲存器,不但消耗的電晶體更多,而且體積較大,386現在整合的電晶體已經達到了空前的27萬,如果再加上cache,那對成本是極為不利的。
魚與熊掌不能兼得,一番斟酌之下,葛洛夫只能放棄這個誘人的想法,退而求其次,將cache分離了出來,單獨做成了一個晶片,搭載在主機板上用以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