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已經非常之發達的公用電話網路共享之。
比如比爾大門的母校湖濱中學就曾經由那些家長團出資,從遠在40公里外的機房拉了一根線,設了一個終端,為學生們提供計算機的學習,據稱當時可是每小時40美元(由此看來湖濱中學還是個貴族學校,殘念……)。
這只是單臺計算機為那些終端們提供多餘的計算能力和資源共享,從廣義上講已然有了一點網路的意思。隨著計算機的增多,機器之間的通訊需求自然而然的就提上了檯面,為了更好更快的連線,人們建立了分層通訊體系和相應的網路通訊協議,於是真正意義上的以資源共享為目的的計算機網路就誕生了。
但是這最早的網路受限於電話網,一旦某處斷路,整個網路就得癱瘓,為了得到高可靠性,只能犧牲速度,這也是因特網前身——阿帕網的由來,即分組交換技術。
只是發展到這個時候,計算機依然是個稀罕玩意,只有研究機構、軍隊、大學才能擁有,因此最早阿帕網就是建立在這些地點之間,能接觸到的只有相關人員,直到83年公開。
而徐志行即是最早接觸這個新鮮東西的人之一,公費留學的他已經在美國三年了,在麻省主攻經濟管理,卻無可救藥的迷上了計算機技術。
當然這種痴迷並不是所謂的勤奮鑽研,一通百通,硬體軟體看了三天書就那啥的。徐志行的痴迷只是建立在現在這個對計算技術需求強烈的社會基礎上的,他敏銳感覺出了這東西會對日後產生何種巨大的影響,時常想象技術發展到一定地步將會產生怎樣的應用。
正好此時大學中也開始流行網路,麻省和斯坦福的校園網都是接入網際網路的,pc的大降價也讓這些學生們有了展示自己的舞臺。
那些駭客們將原先執行於蘋果二代上面的bbs移植到了pc平臺上,一時間這類校園bbs成了最熱鬧的資訊交流所在。徐志行也將自己的心得體會發了上去,沒想到反響還特別強烈。
那時候徐志行還在半工半讀,上bbs的時候常在深夜,誰知道這天晚上在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