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天然材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也要運輸和送入生產程式,這些就意味著錢。
生產裝置要錢,因為生產裝置已經是別人的產品。
勞動力要錢,這部分是麻煩最多的,但是歸根到底是要錢解決的,花錢的多少,也基本上直接決定勞動力的質量。
正常情況下,這三樣東西的有機組合,結果就是產品或者服務,前者是有形可以積累,後者是無形的,產了必須馬上消費,否則就浪費掉了。
別管無形還是有形,正常的情況下,都是產量等於供應量,供應量等於需求量;需求量等於消費量。
然後下一輪,也就是再生產,透過不知道多少環節,繼續進行。
不正常的情況可以有兩種。
一種是商品稀缺,也就是需求大於供給,有消費的需要,卻沒有東西。
這一般不會有問題。
除非有關國計民生的產品稀缺,會給一個國家造成損害,給那裡的消費者造成傷害甚至死亡。
這個問題的解決,就要擴大生產力,增加產品。
另一種不正常的情況,就是商品過剩。
商品過剩可以隱藏到各個環節,然後來一個總體爆發,迫使生產停止。
這就是經濟危機。
商品過剩的根源,就是本來已經出現了剩餘商品,生產那個環節還在繼續生產,因為生產,是投入那個環節的資金的本能。
換句話說,只要再投入,那就必然有再生產。
反過來也成立,一旦沒有投入了,生產也就停止了。
比如工人不發工資了,工人必然就不幹活了。
就是有機器、有原材料也沒有用。
或者沒錢買裝置了,即使工人想幹,原材料現成,也沒有生產了。
還有就是工人、裝置都有,沒有原材料了,也照樣不能憑空生產出東西。
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如此可見,只要自己斷了線,致使任何一項必須的生產要素匱乏,都能導致生產難以為繼,切斷剩餘產品的來源。
而那些必須消費的需求,正好把以前的剩餘產品消耗掉。
把整個經濟執行機制推進常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