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結婚沒有證書,後來也沒有離婚證書,就留在鄉下照顧張慰芳的爺爺奶奶。張慰芳與哥哥張慰平直到爺爺奶奶過世,都不知道在老家還有這麼一個女人,他們的父親根本不回老家探親,除了“文革”前夕的那一次,只是按月寄錢回去。後來爺爺奶奶都過世了,張慰平結婚生子,找不到合適的保姆,便由母親作主,在父親老家找個女人來幫著帶孩子。
這個來自老家的女人就是張慰芳父親的前妻,因為一直沒有說破,很長一段時間裡,張慰芳兄妹仍然不知道她的確切身份。這個女人十分稱職地照顧著張慰芳的侄子小樂,和他的關係十分親熱,以至於小樂對她,比對自己的親奶奶更親。後來小樂進了幼兒園,這個女人突然發現自己身體出了點問題,沉寂了多年的體內竟然又流起血來,去醫院檢查,已經是卵巢癌晚期,稍稍地治療了一下,便執意回老家等死。張慰芳父親過意不去,這個女人臨回家前,張慰芳的父親良心發現,把兒子媳婦女兒女婿都叫到一起,鄭重其事地把這件事情坦白交代出來,說自己幹了一生革命工作,無悔無憾,唯一感到對不住的就是這個女人,他讓自己的兩個孩子在送她回老家之前,喊她一聲媽。
這個場面讓所有在場的人都感到震驚,張慰芳母親也在一旁悄悄地流了眼淚,張慰芳兄妹目瞪口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這一聲媽他們很難喊出口,總覺得有些說不出的彆扭。好在這個女人天生是個通情達理的人,說自己沒兒沒女,其實一直是在心裡把他們兄妹當作自己的獨生子和女兒,當然,最讓她捨不得的還是張慰平的兒子小樂,這麼多年來,她一直把小樂當作自己的嫡親孫子,如今人要走了,馬上就要回老家了,最讓她牽腸掛肚放不下的就是這個孫子,張慰芳父親在張家排行老大,而小樂也就是張家的長房長孫。
這個不幸女人的存在,讓張慰芳父親在兒女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但是他在老家的地位卻是永遠無法撼動。他永遠是人們心目中的英雄,是後輩的好榜樣。方圓數十里,張慰芳父親是當地最大的人物,也是最大的官。他的前妻回老家以後,並沒有很快就去世,她又苟活了好幾年,而這多活的好幾年中,她深深地影響了小艾的父母,對小艾的未來產生了重大影響。小艾的母親是她的親侄女,在這位老姑奶奶的美好敘述中,城市人的生活被描述得跟天堂一樣,結果無論是小艾父母,還是年幼無知的小艾,都對城市生活充滿了不切實際的嚮往。
小艾只讀到小學畢業,這以後,沒有繼續讀下去。成績反正也不好,她父母也不準備在女兒身上再花冤枉錢,女孩子遲早都是嫁人。小艾到城裡照顧張慰芳,在別人眼裡這是去當小保姆,在她父母看來,卻是到城裡去掙大錢,是從此就脫離了農村生活這個苦海。從進城的第一天起,小艾耳邊就一直迴盪著姑奶奶的叮囑,那就是你只要有機會進了城,就一定要在那裡紮根,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都一定要讓自己變成城裡人。這也是小艾父母最樸素的願望,他們讓女兒進城,就好象把女兒嫁給城市。從一開始他們就堅決想信,萬事開頭難,只要小艾進了城,當過勞動局局長的張慰芳父親怎麼都是個很有權勢的人物,只要他願意,只要他出面打個招呼,小艾以後留在城市裡易如反掌。
就像美好的理想註定會失望一樣,小艾的願望彷彿美麗的肥皂泡,一個接著一個破裂。她總是半明白半糊塗地知道一些事,不斷地聽說一些新名詞,什麼離休,什麼下崗,什麼養老保險,什麼再就業,總之一句話,像她這樣的女孩子,要留在城裡,既然不是大問題,又絕對是個大問題。除了嫁人之外,一個像她這樣的農村女孩子,沒有文化,姿色平常,要想留在城市裡幾乎沒有任何可能。一開始,小艾的希望是張慰芳的身體儘快恢復,然後出於對小艾的感激,張慰芳的家人將會兌現承諾,為她在城市裡找一份很體面的工作。就像在拉磨的驢子面前始終放一根胡蘿蔔一樣,張慰芳母親總是不斷地給希望,告訴她張慰芳遲早會從病榻上爬起來,許諾她進事業單位打雜,並會為她介紹一個城市中的小夥子。希望在不知覺中一個一個變成失望,美好的事情沒有一件成為現實,小艾終於明白,張慰芳根本就不可能重新站立起來,所謂進事業單位當勤雜工比當保姆也好不了多少,而城市中願意娶她這種無知鄉下女孩的男人,不是養不活自己的窩囊廢殘疾人,就是從牢裡放出來的勞改犯,要不便是那些死了老婆並且是層次比較低的中年老男人。
過去的這些年,由於活動的範圍太小,小艾所有的知識都來源於三個途徑。首先是張慰芳母親的嘮叨,這個已經退了休的老太太永遠牢騷滿腹,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