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我們黨的領導幹部越來越高學歷化,學歷成為升職的重要資本;本科都不值得一提了,碩士、博士等才能提上臺面,多數官員即便日理萬機,也要抽身拿個黨校或高校的碩士、博士文憑,媒體也津津樂道於一些高官的高學歷,似乎高官就應該是博士或碩士、博士或碩士就應該是高官一樣。
二是蔣介石的歐美博士幫和學者高官群丟掉了大陸的執政地位。請看,大陸淪陷前;國民政府高階官員學歷一覽。
中央銀行總裁:劉攻芸倫敦經濟學院博士
行政院長:翁文灝 …比利時魯文大學博士
外交部長:王世杰倫敦大學經濟博士,巴黎大學法學博士
駐美大使:胡適哥倫比亞大學博士
*長:朱家驊…柏林大學博士
司法部長:謝冠生巴黎大學法學博士
交通部長:俞大維——哈佛大學博士
社會部長:谷正綱——柏林大學博士
衛生部長:周詒春——耶魯大學碩士
糧食部長:關吉玉——柏林大學博士
考試院長:張伯苓——哥倫比亞大學畢業,芝加哥大學名譽博士
司法部長:王龐惠——耶魯大學博士
立法院長:孫科——哥倫比亞大學碩士
最高法院院長:謝贏洲——巴黎大學法學博士
上海市長:吳國楨——普林斯頓大學博士
以上只是一小部分。這些人,論出身都是名門望族;論學識都是學貫中西;可謂是那個時代精英中的精英啊!曾獲得普利策獎的美國著名記者白修德在重慶時多次採訪過擁有奧柏林和耶魯雙重學位的孔祥熙博士,印象最深的一次話題是關於幾年間上漲了一百多倍的物價——通貨膨脹。“通貨膨脹,什麼通貨膨脹!”財政部長孔祥熙這次沒有打哈哈,他咆哮著說,“你們美國記者就喜歡說通貨膨脹,中國根本沒有通貨膨脹!有人願意花兩萬塊錢去買一支鋼筆,那是他們自己的事,不是通貨膨脹!他們發神經,就是這麼回事,他們根本就不該去買嘛。”
這個聲調是否似曾相識?
這個記者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最後明白:“這個‘國民政府’中任何一個說著流利英語的高官都是和他的國民完全脫節的。他們對自己的人民,甚至對重慶這座古老的城市都一無所知,要想找他們瞭解一點中國的真實情況簡直就是緣木求魚。”
我們黨建國初期的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十大元帥等的學歷就不要一一說明了吧。或許有人會講,他們那是在打仗,不是在搞經濟建設,他們沒上幾天學,有什麼文化,也就會動動槍桿子。單舉陳雲一個例子就可以讓這些人閉上嘴巴。《陳雲傳》中記載:陳雲同志由於兒時家境貧寒,他的最高學歷只是小學畢業。儘管後來被公認為傑出的經濟學家、政治理論家,評個碩導、博導絕對授之無愧的(可能外語難過關),可在填寫各種登記表的“文化程度”欄時,陳雲同志總是寫上“小學”二字,並意味深長地說:“我永遠是小學生!”。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發生在上海的通貨膨脹,國民黨的博士團解決不了,陳雲同志解決了。沒學歷不等於沒文化,學歷低不等於水平低。黨的幹部是為人民服務的,學歷高不等於服務的水平高,有學歷不等於有為人民服務的心。
*同志提出幹部隊伍要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這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小平同志再英明偉大,也沒有窮盡真理,也管不了一百年的事情,他這個提法還沒毛澤東提出的德才兼備和又紅又專全面科學,因為只注重了才的方面。鄧提出的這個用人導向衍生出這樣一句話:年齡是個寶,文憑不可少。如果現在和將來仍然延用鄧的政策,那就是本本、教條、機械。
讓我看來,現行幹部的問題,不是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問題,而是如何實現選拔科學化、*化、透明化的問題。
說來說去,好像在貶低高學歷群體,好像在證明博士們是吃乾飯的,其實沒有那意思,我只是疑問:博士爭先恐後做公務員,官員千方百計當博士,社會觀眾又津津樂道官員與博士苟合,而不是關注德與才,不是注重品德修養,難道沒有問題嗎?高學歷人才以天下為已任,憑藉能力,努力奮鬥成為高階官員,於國於民都有利,自然是老百姓十分歡迎的,但政策導向不應該偏向高學歷,使學歷成為攔住一些德才之士的門板,成為一些人晉升躍級的跳板。
時代在發展,我們的用人導向不能學蔣總裁,讓歷史重演啊。txt電子書分享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