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只有4倍,可是仍然會有投資者認為這樣的安全邊際令人心動;更有投資者會傻乎乎地認為,這樣的安全性似乎還不構成任何實質性威脅。
格雷厄姆說,當股市動盪或股市蕭條時,這種對安全邊際高標準、嚴要求的投資策略,一再被證明是一種明智之舉。不過,你千萬不要勸說所有投資者都相信這一點。這不但不可能,而且這樣做對你也沒什麼好處。否則,還有誰去做冤大頭呢?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符合這種高標準、嚴要求安全邊際的證券,在股市中並不多見。並且,這種保障倍數高低與安全邊際高低之間也沒有必然關係。也就是說,並不是保障倍數越高,這種證券的安全邊際就越高。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該債券的年收益是負數,這時候還怎麼去計算它的保障倍數呢?在這裡,就要用到另一個最關鍵的指標“內在穩定性”了。
格雷厄姆認為,內在穩定性是衡量某隻股票最主要的質的因素。這種穩定性,說穿了就是抗變動性,它的直接結果是形成股價變動的可靠性。
例如,美國通用銀行公司1923~1932年間的收入從來就沒有低於1932年利息支出的10倍;伍爾沃思公司1924~1933年間的營業利潤,一直穩定在每股~美元之間。在這裡就可以說,這兩隻股票具有內在穩定性。投資這樣的股票,無論投資風險還是投資獲利都會有切實保障。
當然,投資穩定性作為一種質的因素,有時候很難用數值來表示。決定這種穩定性的基礎,是上市公司的業務性質,而不是統計資料。
他舉例說,1932年的美國股市中有這樣兩隻股票:一隻是第一國民商店,這是一家經營雜貨的連鎖公司;另一隻是斯塔貝克公司,這是一家汽車公司。僅僅從統計數字看,兩隻股票具有許多相似性,例如都是溢價發行;經營業績也有相似性,都連續8年取得了高於優先股股利支出的收益。可是如果把目光聚焦在兩家公司的業務性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