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而且這些也確實可以算得上是朱棣辛苦勞動的結果,是超越前人的發明創造,值得一提。
我們先從最重要的一個說起。
這是一個全新的機構,是由朱棣本人設立的,但這個新機構的設立者朱棣做夢也不會想到,幾十年之後,它會成長為一個可怕的龐然大物,龐大到足以威脅皇帝的地位和權力。
這個機構就是內閣。
永樂初年,被政事累得半死不活的朱棣終於無法忍受下去了,他總算領教了自己老爹朱元璋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精神,自己縱然全力以赴沒日沒夜的幹工作,還是很難完成,在這種情況下,他任命解縉等七人為殿閣大學士,參與機務。
這七個人組成了明朝的第一任內閣,自此之後,朱棣但凡戰爭、用人、甚至立太子這樣的事情都要與這七個人討論方作決定,其職權責任不可謂不大。
但出人意料的是,內閣成員的官職卻只有五品,遠遠低於尚書、侍郎等中央官員,這也是朱棣精心設定的,他對內閣也存有一定戒心,為防止這七個人權勢過大,他特意降低了這些所謂閣員的品銜,他似乎認為這樣就能夠有效的控制內閣。
後來的事實證明,他錯了。
誰也料不到這個當初絲毫不起眼的小機構最終竟然會成為明帝國統治的中樞,當年官位僅五品的閣臣成為了百官的首領,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個機構的生命力竟然會比明朝這個朝代更長!
它已經由一個機構變成了一種制度,在此之後的五百餘年一直延續下去,成為中國封建政治制度中極為重要的部分。
在我們之後的敘述中,這個機構將經常出現在我們的文章中,無數忠臣、奸臣、亂臣都將在這個舞臺上表現他們的一生。
內閣固然重要,但下一個機構的知名度卻要遠遠的大於它,這個朱棣出於特殊目的建立的部門幾百年來都籠罩著神秘色彩,它的名字也經常和罪惡、陰謀糾纏在一起。
這個部門的名字叫東廠。
我們前面曾提到過錦衣衛這個特務部門,雖然此部門一度被朱元璋廢除,但朱棣登基後不久便恢復了該部門的建制,原因很簡單,朱棣需要特務。
像朱棣這樣靠造反上臺的人,雖然嘴上不說,心裡卻是很虛的,自己搞陰謀的人必然總是認為別人也在搞陰謀,為了更加有效的監視百官,他重新起用了錦衣衛。
但不久之後,朱棣就感覺到錦衣衛也不太好用,畢竟這些人都是良民出身,和百官交往也很密,而朱棣本著懷疑一切、否定一切的科學精神,認定這些人也不可靠。
這下就難辦了,特務還不可靠,誰可靠呢?
宦官
宦官最可靠,雖然這些傢伙沒文化,身體還有殘疾(特等),大部分還有點變態心理(可以理解),但畢竟曾經幫助我篡位,一直在我身邊,所以信任他們是沒錯的。
就這麼定了,設立一個由宦官主管的機構,向我一個人負責,負責刺探情報,有事直接向我彙報請示,辦公地點就設在東安門吧,這樣調動也方便點。
至於名字,既然總部在東安門,就叫東廠吧。
永樂十八年(1420),朱棣設定東廠,這個明代最大的特務機構就此登上歷史舞臺,其權力之大、作惡之多、名聲之臭實在罕有匹敵。
由於其機構位於東安門,所以被命名為東廠,家住北京的朋友有興趣可以去原址看看,具體地址是今天的北京王府井大街北部,名字還叫東廠衚衕。
東廠設立之初便十分有氣派,主要反映在東廠的關防印上,別的部門官印只是簡單寫明部門名稱而已,東廠的關防印卻大不相同,具體說來是十四個大字:“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關防”,雖然語法不一定通暢,卻十分有派頭,而在我看來,這樣的印記還兼具一定防偽作用,畢竟街頭私刻公章的小販要刻這麼多字花費的力氣會更多,收費也更貴。
最初東廠只負責偵查、抓人,並沒有審判的權利,抓獲人犯要交給錦衣衛北鎮撫司審理,但到後來,為了方便搞冤假錯案,東廠充分發揮積極性,也開辦了自己的監獄。
東廠設定有千戶、百戶、掌班、領班、司房等職務,但具體幹活的是役長和番役,他們職責很廣,什麼都管,什麼都看,朝廷會審案件,東廠要派人聽審;朝廷的各個衙門上班,東廠派出人員坐班,六部的各種檔案,東廠要派人檢視;這還不算,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這些人還負責市場調查,連今天菜市場白菜蘿蔔多少錢一斤,都要記錄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