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也知道,道不好走,我們走到鎮上再坐車去縣裡,一個來回整整一天,除了車費和吃飯,一天十幾塊錢還是有的。”
“山裡的草藥種類多嗎?每個種類能長期大量的供應嗎?”張子劍問道。
“山裡的草藥多的是,種類多少不知道,我們也就認識常用的,如果發動人群大面積的採集,這個還真不知道。”孟泉生說道。
“小梁,這條記錄下來,回頭提醒我找找藥理類的專家,請他們過來幫忙指點一下,在專家的指點下采集,還不能採集過剩。”張子劍對著梁洛勝說完,衝著大家微笑的說。
“毛竹是好東西,可運輸出去比較麻煩,很費勁不說,和利潤不成正比,這個只能等修好路在動腦子,大家可以多采集竹筍嗎?對了剛才說的黃芽是啥東西?”張子劍解說完又問道。
“茶,咱們這裡的黃芽老有名氣了,聽過縣裡收茶的人說過,古時候黃芽是貢品,也是咱們A省三黃之一。”村長鞏大樹撓了腦後腦勺好想還在想著什麼口中說出來。
此時梁洛勝從身上的公文包內拿出一些資料來,這是張子劍讓他在縣史辦查詢的資料,尤其是人文地理這方面的,其中他還寫了一點關於黃芽的記錄。
大傢伙眼睛看著他,稍後對著張子劍說道:“張鎮長,這個黃芽在咱們縣是老有名氣的茶葉。唐朝之前就有過記錄,唐李肇《國史補》把黃芽列為十四品目貢品名茶之一。一直到乾隆年間貢茶增加,縣誌上提到過解放前一度失傳過。我又找了點資料,1971年市裡和縣裡非常重視此茶,成立茶葉辦以來開始挖掘、研製、恢復生產。72年4月縣茶辦室選派農業局茶廠、劉家壩茶站三位茶葉技幹,在烏米尖同三位七、八十歲高齡的茶農共同炒制黃芽茶,共計14斤茶樣,當即用白鐵桶封裝六斤上報國務院進行鑑評。翌年縣土產公司又布點三處,正式生產黃芽,以金嶺鎮的金字山為重點,數年來,由審評室老茶師負責技術輔導。其餘兩處為烏米尖和金竹坪。此後,經過大化坪區農技站、茶站的技術人員反覆切搓,試驗改進,黃芽茶採製技術有所提高,品質規格趨於固定。黃芽茶收購量由73年178公斤,80年644公斤,85年多渠道收購量猛增至3700公斤,每斤茶價8。50元。現在的茶葉價格翻了一倍。”
在梁洛勝照著資料宣讀時,沒人說話,張子劍也靜靜的聽著,其實他心裡很震驚,黃芽聽說過,總感覺不出名,誰知道梁洛勝一說,才明白此茶的大有來頭。心裡還一陣可惜,此茶已經被國家壟斷了,成裡茶葉辦,下屬還有好幾個茶葉廠,都不在他的鎮上。
屋內的人則是震驚茶葉的價格,現在都翻了一倍了,十幾塊錢一斤,半山腰上的野茶還是很多的,以前到有人來考察過,說是地理位置和道路不適合大面積種植,就這麼放棄了,要是現在過去看,零零碎碎的野茶也不少,寨子裡的人每人都能摘出五六斤的茶。贊到多的時候,背上五六十斤賣到縣裡去,一斤才給三塊錢,聽梁洛勝說現在十幾塊錢了,能不驚訝。
村委書記孟泉生一拍腦門,“哎呀,你看我著腦子,光顧著說話了,那誰,趕緊燒水,讓張鎮長嚐嚐,要是好,也能給咱找好路子。”
“你啊”張子劍用手一指孟泉生,茶的名氣擺著哪裡,能不好嗎?關鍵是製造茶的工藝。剛才不是說了嗎?七十年代先成立的茶葉辦,從73年的178公斤到現在,一直是量少。不是茶葉少,應該是製作出來的成品茶少。85年還是多渠道增加到3700公斤,張子劍不知道現在的產量是多少,應該不超過五千斤。
稍過一會,有人端著蓋杯和暖瓶過來,張子劍看著綠色的芽尖,看不出什麼道道來,他對茶一竅不通,喝茶也是如此。
泡上茶後,蓋上茶杯,稍過一會,一股清新的茶香,張子劍端起茶杯,虛了虛熱氣,看著清黃的水中泡著嫩綠的葉子。幽香的氣味讓張子劍腦子清醒不少,張子劍喝茶不少,在首都,好茶也喝過,可此茶的香味讓他感覺到大山中的精華。
虛著熱,嘴唇碰了碰熱水,抿了一小口,感到芳香在口腔中打轉,一種舒適感從喉頭流入胸間。
“張鎮長,我們這裡的茶好,水也好,水是山裡泉水,乾淨的很。”村委書記看到張子劍那種享受的樣子,滿臉的高興。
“好好好茶雖然我不知道茶葉的好孬,經常喝茶,也能長出好壞來。看大家也抽菸,來嚐嚐我的好煙。”張子劍說著拿出自己的軟中華來,撕開讓梁洛勝撒下去。
“鎮長,這是啥好煙啊”有個問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