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空前混亂,市場一片蕭條。
在亞洲金融風暴過去之後,許多經濟學家都在研究,為什麼韓國會遭遇金融風暴?在韓國的金融風暴之前有沒有什麼預警徵兆?為什麼韓國對金融風暴沒有引起足夠的警覺,更沒有采取有效的防範措施?如果批評韓國民眾沒有危機意識,顯然與事實不符。在朝鮮半島的長期分裂中,韓國一直面對著各種壓力,因此,韓國民眾具有很強的憂患意識。許多優秀的韓國經濟學家在金融風暴之前曾經多次發出警報,明確地指出,韓國的金融機構異常脆弱,很有可能在外部的衝擊下遭遇非常嚴重的危機。可是,與此同時,還有另外一批經濟學家擁有不同的觀點。他們列舉了許多宏觀經濟資料,反覆說明,問題並不那麼嚴重。他們主要的依據是:在90年代初期韓國的國民經濟增長率一直保持在5%以上。在1994年為8。3%,1995年達到8。9%。這樣的高速經濟增長在全球都是比較少見的。
由於高速經濟增長,韓國國內市場相當繁榮,失業率很低。韓國的居民儲蓄率一直高於33%。即使在金融風暴之後,韓國的淨儲蓄率也沒有下降。唯一有些問題的是外貿。由於韓國在90年代初期的進口增長高於出口,所以一直存在著經常專案下的赤字。
想到這裡,張子劍嘴角有點笑容了,韓國的儲蓄非常高,是不是搞個十年的貸款,來進行對賭合約,或者重複在蘇聯玩的那一手從。不過這需要好好的計劃著。歪著腦袋繼續想了一會。張子劍站起身了個懶腰,給自己倒了一杯水,點上一根菸,微微眯著眼睛繼續想,繼續在本子上書寫資料。
韓國從1994年到危機爆發前的1997年第三季度,韓國經常專案赤字積累了約475億美元。在1996年外貿赤字達到了gd的4。4%。但是,這似乎還不足以破壞強大的宏觀經濟基礎。許多國家都曾經在短期內出現類似的問題,並沒有產生十分嚴重的後果。很多觀察家強調韓元幣值高估以及1996年世界半導體市場價格下降是導致韓國經常專案赤字的重要因素。事實上,在1997年,外貿逆差的狀況已經有所好轉,經常專案的赤字下降為gd的1。7%。總之,從宏觀經濟指標來看,沒有理由說韓國的經濟面臨著嚴重的危機當這兩種不同的估計擺在韓國政府、銀行和企業界領導人面前的時候,幾乎所有的頭面人物都偏好於後者。
韓國政府並不是對大企業和銀行的財務狀況一無所知。韓國的外債是其產業政策的結果,而大舉借債,最終又沒有還債能力的正是韓國引以自豪的大企業。他們是韓國經濟的驕子,關係到了國民經濟的要害,一旦破產勢必牽連廣泛,動搖國本。再加上財閥和政府官員之間錯綜複雜的利益聯絡,韓國政府為了穩定人心,拼命掩蓋真相,能拖就拖。韓國大選恰在1997年年底,執政的新韓國黨為了贏得選票不得不粉飾太平。他們竭力各種不利的訊息,採用各種方式來歌功頌德。
韓國的銀行歷來跟在政府背後,亦步亦趨。假若承認金融體制存在嚴重的問題,一旦追究起來恐怕難脫其咎,因此,金融界也堅決否認危機已經迫在眉睫。韓國財閥巨頭們無不揹著一屁股的債,他們希望能夠有機會再賭一把。如果讓外國金融集團曉得了真相,一旦抽走資金豈不是要了他們的命?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學家發出的警報沒有得到政府和民眾的充分重視。
高債務率與銀行不良貸款。最有說服力的危機預警訊號是韓國的債務比率和銀行系統的不良貸款。儘管韓國大部分宏觀經濟指標相當優秀,但高額外債和不良貸款率使得韓國的金融體制變得非常脆弱。如表3所示,韓國的總債務持續上升,外債與gd的比例在1996年上升到31%,到1997年上升為33。2%。不過,和世界上那些高債務的國家來比較,韓國的外債雖然很高,但是似乎也還沒有達到引發危機的水平。
外債,想到這裡,張子劍不得不停下,為何不從外債上著手。在韓國經濟甦醒時,國內有不少領導人對韓國還是比較感興趣的。前世的時候,國內好多韓國企業,兩方在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合作。要是回去在蒐集一些資料,說不定能讓資金緊張的國內拿出一部分錢,投資韓國國債,又是一個沽空韓元的機會,或者移禍江東,把韓國經濟搞的天翻地覆,讓索大爺把精力集中在韓國,避免香港的重大損失?
不過這需要先策劃好,或者在索大爺攪亂亞洲市場的時候的,張子劍著重的搞亂韓國的市場,這樣做一個雙邊彌補,就想是鎖倉一樣。反正張子劍是玩沽空,下跌的越厲害,越是掙錢。
又在本子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