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之前已經看得見的時候,他便不會再容許池尋活著,有一點老皇帝看得很清楚,那就是他的兒子沒有一個人是池尋的對手,他自己活著還能夠節制池尋。
但是等他死了之後,池尋想做些什麼老皇帝的兒子們,沒有一個人能夠阻擋池尋,所以老皇帝去世之前一定會想盡各種辦法,讓秦王府所有的人為之陪葬。
利用完了,就打算讓別人去死,這天底下哪有這麼好的事,即使池尋瞞著黃舟挽還是知道了皇弟已經連發數道金牌,急召池尋回京。
老皇帝居然到了這個時候還顧著自己的顏面,不願意把召回池尋的旨意寫下來,只是用金牌傳令,就是不想以後落下把柄。
只有這樣,當秦王池尋奉旨回京,在回去的路上出什麼意外,那都只能是一個意外,說不好皇帝還會親自下發聖旨表示哀悼,給秦王池尋一個隆重的葬禮。
世上哪有那麼好的事,一切都隨了那些壞人的心意。
池尋回去京城,只不過仍然是悄悄回去,沒有任何人發現他的行蹤,本來罵秦王池尋早已經遠離京城,即使要回來也不會那麼快,所以要的就是這個時機,攻擊器猝不及防,誰都不會想到池尋回來之後竟然是直奔皇宮,直奔東宮。
太子臨死之前交給池尋1樣東西,這樣東西只是一個小木牌,但是這個小木牌能夠號令太子所有的勢力。
就是說太子在自己死之後,把自己所有的力量都送給了池尋,他支援池尋登上這個皇位,這是所有人都不可能意料得到。
太子一向孝順有加,兄弟友愛,實在是沒想到他最後居然是選了池尋,很多人恐怕都無法理解。
但是無論是池尋,或者是黃舟挽他們都明白太子為什麼這麼做,因為他是真的心懷天下,他知道如今的天聖,只有池尋能來拯救。
如果『亂』象頻發,皇子們只知道爭權奪勢,天聖內部一定會產生暴『亂』,內『亂』一旦產生,邊關勢必告急,這是多年來一條不變的鐵律。
那些外族人這麼多年以來,一直對中原大地虎視眈眈,當天聖強盛的時候,他們自然俯首稱臣俄語,當天聖一旦發生任何一點『亂』子,他們都會趁機打劫以及威脅勒索。
這麼多年來天聖吃的虧實在是太大了,當今皇帝雖然雲內正有胸,但是在邊關之上,一直都不提戰是指用緩和的手段徐徐圖之,但是兩國對立拼的就是戰力。
沒有堅實的軍事力量,平日裡送帶多的禮物給外族人,無疑是餵飽了餓狼,引來了猛虎。
太子不是沒有勸諫過皇弟,但是這位皇弟一向來都更習慣剛愎自用,並且不希望走先皇的路子,先皇當年最提倡的就是以戰止戰。
很多人都對皇上登基為帝心存不滿,所以皇上不願意走先皇走過的路子,那樣好像是他成了先皇的學習者,這麼多年以來,天聖的軍隊早已經不見當年赫赫威風,皇弟不重視軍人,下面的人還會有誰重視,可不是拼了命的作踐。
如果不是這麼多年來邊關時有侵擾,恐怕軍隊會更加不堪,朝堂之上文武相爭,文官已經壓制了武將將近十年的時間,那些武將早已經對皇上寒了心。
有朝一日,邊關戰事傳來,那些被寒了心的將領,早已經倦怠的四肢,他們是否還能夠領軍作戰的軍隊,赫赫王威,可以橫掃草原,但是天天在鼎盛之時先皇去世,如若不然,如今必定四邊太平,萬國來賀,任何一個為君者都該有這樣的嚮往,但是老皇帝沒有。
對於老皇帝而言,似乎只要不走先皇走過的路就是最好的路,所以拼了命的求和,內修仁政,以為這樣就可以超越先皇的功績,可是他卻不知道那些年先皇雖然忙著征戰,就從來沒有放鬆對國內的控制。
太平的日子過得久了,容易滋生貪腐,戰爭打響,皇上親率軍隊帶著將領們衝陣法,這不僅僅很好的混合了文武官員之間的矛盾,也緩和了國內很多壓力,畢竟戰鬥之中,全國上下都要服從戰時條例,服從皇帝的統一安排,政令上下一致才能夠萬無一失。
先皇就是利用這樣的特殊時期,穩定了國內的商業農業。
畢竟戰爭一旦打起來,拼的就是錢財和物資。
集國內物資在一人之手,雖然這樣的權力太大,責任也太大,但是先皇處理的真的很好,如果沒有先皇打下的根基,皇弟想要內修政治,只不過是空中樓閣。
太子好歹在東宮,在一人之下的高處睥睨天下,這麼多年來他暗地裡面有很多勢力,即使是連皇帝都不知道的,這就是當今皇上與太子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