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瑟軍用手槍(MauserMilitaryPistol)。毛瑟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隔年正式生產。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因此在中國也有稱為匣槍的,也有盒子炮,也稱駁殼槍。有全自動功能的,又稱快慢機,毛瑟廠則稱之為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產。另一個較少人知道的名稱是自來得手槍許多人以為只有速射型稱為自來得,這是不正確的,事實上,自來得一直是這一類手槍在中國比較正式的通稱。”
而喘息了一下的劉建輝,更是狂熱的滔滔不絕的繼續說道:“在美國,因為握把的形狀,一般稱之為掃把柄(Broomhandle),也有由中文翻譯而稱之為盒子炮(BoxCannon)的。許多人稱速射型為712型,並說這是毛瑟廠的型號,事實上這是德國GECO(GustaveGenschow)公司的目錄號碼,與毛瑟無關。許多人也稱盒子炮為C96(Construktion96–96型),這是在歐洲常用的一個名稱,原先專指的是短管的盒子炮,與Bolo一樣,也即是有人所謂的警用型。所謂的Bolo,來自俄國的布林什維克(Bolsheviks,蘇聯**及其黨員的別稱),因為3。9寸的盒子炮當時為其大量使用之故。”
李睿被劉建輝說的雲山霧繞的,最後還是不解的問道:“那到底是誰發明的啊?整了這麼多的稱撥出來!”
劉建輝兩眼放光的說道:“來源有三種,盒子炮在傳說中,是毛瑟廠中的菲德勒三兄弟(Fidel;Friedrich;andJosefFeederle),利用工作閒暇聊設計出來的。為什麼會有爭議呢?但是該槍最後申請專利者是毛瑟兵工廠的老闆………毛瑟,因此有人以此為毛瑟積極參與的明證。但是德國的專利法,允許公司作為代表申請人及專利擁有者,不像美國,必須由發明人具名,再將專利權轉移。不過,盒子炮在美國申請專利者也是毛瑟本人。所以駁殼槍也叫毛瑟手槍。第二個原因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駐紮毛瑟廠的美軍指揮官,不知吃錯了什麼藥,下令一把火把毛瑟廠的記錄給燒了。從此,全世界的毛瑟步槍、毛瑟手槍,都沒了出生證明,大家只有用猜的。燒燬的記錄中也包括了研發日誌等檔案,因此盒子炮到底是誰發明的,至今仍有爭議。盒子炮在毛瑟廠又稱菲德勒手槍,是該三兄弟與其有極大關係的另一明證。德國駁殼槍在其大量生產的四十年曆史中,內部幾乎沒有什麼改變,因此可以說原始設計幾盡完美,沒什麼可改進了。分解一支駁殼槍基本不需要工具,只要有一顆駁殼槍的子彈就可以將槍分解,盒子炮是醜得可愛的標準典型,幾乎是羅曼蒂克的。”
李睿此時相當配合劉建輝的滔滔不絕,老劉平時是個沉默寡言的人,此時卻是這樣的神采飛揚的說話,李睿自然也就配合的讓老劉講吓去,畢竟老劉的話不說,壓抑在心裡的話,早晚會坐下病根的!
於是李睿很識大體的繼續的問道:“那麼咱們手裡的傢伙就是毛瑟原廠出產的了?”
劉建輝仔細的把玩了一下,然後說道:“未必,市面上的毛瑟手槍主要是四種來源,一。中國各兵工廠以機械輔助生產的:這一類的盒子炮材質及加工品質較好,雖然仍脫不了手工裝配,零件不能互換等毛病,但整體而言,幾乎可以與舶來品相較。已知的生產廠至少有:漢陽兵工廠、鞏縣兵工廠、大沽造船所、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重慶武器修理所、衡陽軍械局等。二。修械所、廠、隊生產:這一類盒子炮為隨軍修械隊,在修槍之餘,也製造一些軍械。如宋哲元的西北修械所、湘西荼陵修械所、八路軍梁溝四所等。這一類的材質及品質差距極大,有的修械所裝置好,材料供應好,則產品較佳。**在敵後的修械所,因為鋼材來源斷絕,多半是用鐵道鋼加工而成。三。私人遊動修槍、造槍商販:這是一個特殊的行業,有如走方郎中。史料中說到河北、河南、四川都很多。由一人到數人不等,為地方豪強大戶、小股軍隊土匪修造槍枝,按客戶的意思,在一個地方住上十天半月,以手工打造。其品質依人而異,一般都烙印有原廠的一切印記,惟妙惟肖。當然,也有的印得不知所云,可能是沒有原槍作樣子,只是師傅教下來,以訛傳訛。這類槍很多中看不中用,打幾發是可以,打多了就會出問題。有許多的表面處理非常粗糙,一看就曉得是手工打造。許多此類槍販在抗戰時為**吸收,成為**兵工人員。四。舶來品:主要來源是德國和西班牙,經由上海、天津等地的洋行進口。”
李睿“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