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事易時移,當他把注意力集中在攻堅上時,製造威力巨大的火器,便終於提上了議事日程。
總體來說,古代火器主要有兩大類:第一類是用手持點放地火銃和鳥銃,其形體和口徑都較小,一般筒內裝填鉛彈和鐵彈等物,其射程僅數十步至二百步。◆◆方才說的那四個毛病它們是一樣也不缺。秦雷約摸著要將其一一克服。發展出燧發槍或者後裝槍,至少需要二十年的時間…畢竟整個社會生產力的提升是緩慢的。
所以秦雷放棄了這一類。集中資源研究第二類…那就是安裝在架座上發射的,口徑和形體都很大的火炮!這玩意兒的射程一般在數百步至二三里距離,主要用於守寨和攻城!
他知道這玩意兒是越大越簡單,因為形體大≮管厚,對所用材質的要求就沒那麼高,即使生鐵鑄成也不怕炸膛。而且口徑大了裝葯多,可以有效增加射程,算是增加威力的土辦法吧。
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秦雷將研製地重點放在了兩種火炮上,一種是小型火炮佛郎機,這玩意兒地炮筒長達五至六尺,其優點是彈丸射出的初速大、射程遠,具有較大地殺傷力。而且採取了母銃和子銃的結構。母銃便是指炮筒,子銃實際上是一枚小火銃,一般備五至九個,事先或者輪流裝填彈葯備用。使用時,先把一枚子銃裝入母銃的炮膛內,發射完後便將空子銃退出,換裝另一枚子銃。因為子銃可以輪番裝換,便減少了現場裝填彈葯的時間,從而提高了發射速度。
而且炮上還裝有瞄準具,配有準星、照門等裝置,能對目標進行瞄準射擊,提高了射擊精度。
他還在炮身的底部安了插銷、尾部裝了導向管和尾柄。透過插銷將炮身安裝在炮架上;再控制導向管和尾柄,能將炮身左右旋轉,調整射擊角度,擴大射擊範圍。
為了增加安全性和射擊精度。他採用了從熟鐵夾白口鐵反覆鍛打,生產出高硬度、高強度,又有好韌性的水紋鋼,然後在焦炭加熱的高爐中融化,重新鑄造炮管。這樣的花費極大,但秦雷認為在原始炮兵部隊中,最珍貴的資源是操炮手…一杆炮沒了最多幾天便可以再造出來,可要是純熟的炮手沒了。那就不是三年兩年可以重新練出來地了。
所以他寧肯多花錢,也不願讓炮手們被自己的大炮炸死,而且高品質的炮管有利於提高多次射擊的穩定度,對炮手充分發揮大炮威力,有著相當大助推作用。這樣一來。四個問題就解決了仨,剩下一個火炮威力問題,秦雷從兩方面著手,一個是提高火葯地品質…黑火葯因為雜質太多,就算配置再合理,威力也就那樣了。所以他決定換一種更厲害的。
這對一個前特種教官來說並不是什麼難事,在他的腦子裡,存著幾乎所有火葯的製作方法,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秦雷選擇了效能與製作難度都比較均衡的棉花火葯。
是的,棉花浸於硝酸後可爆炸。只要將棉花浸於硝酸和硫酸混合液中,洗掉多餘的酸液,便可製成硝化纖維。將這種硝化纖維火葯製成槍炮的發射葯,威力要比黑火葯強得多。而且也很安全。
雖然硝酸不是現成地,但只要有硫酸便不愁沒有硝酸。而硫酸這玩意兒甚至不需要秦雷操心,因為煉丹師們掌握著一套,從唐高宗時傳下來的煉石膽取精華法,即用乾餾石膽,也就是膽礬,而獲得硫酸的方法。
當然為了提高效率,秦雷還是將這個法子做了小小的改進,他用硝石和綠礬一起蒸餾,所得氣體溶於水便成為硫酸。
只要再把硫酸作用於硝酸鈉。便可得到最關鍵的硝酸了。
而硝酸鈉來源於硝鈉石。這玩意兒主要由腐爛地動植物受硝化細菌分解作用,而產生的硝酸根與土壤中的鈉質化合而成。純度高的呈白色甚至是無色。因含雜質而染成淡灰、淡黃,淡褐或紅褐色也是有的。
但這東西最易被水溶解流失,故炎熱乾燥的沙漠地帶是鈉硝石富集地良好條件。這也是秦雷選擇西部荒漠當作兵工廠的原因之一,除了保密之外,也好收集那些小晶石。他的運氣相當的好,甚至在幾十裡外發現了個不大不小的地表礦,在伴生的時機種礦物中,便有大量的硝鈉石…足夠他用上十年的。
搞出了硝酸之後,便把棉花炸葯量產開了。他當然也想過,更進一步,搞出膠質達納炸葯,但硝酸甘油太難搞,太危險了,他不想手下那些工匠沒幾天就死淨了,便只退而求其次,將秦軍的火炮發射葯,定格在了硝化纖維炸葯上。
不是有句話叫,沒有最好,只有最合適嗎?在現在個年代,這個工藝水平下,比較簡單地棉花炸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