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3 / 4)

小說:不負如來不負卿2 作者:辯論

,熱鬧的氣氛下是一張張漠然的臉。旌旗飄揚,簇擁著呂光踏馬緩行,一旁的呂篆、呂弘還有侄子呂隆、呂超無不得意地昂首挺胸。騎馬的將領過後,便是一隊隊士兵,黑黝黝的臉上滿是倦意,棉襖破舊,翻出髒得不見原色的棉絮,唯有背後那個大大的“卒”字很遠便能明顯看出。呂光出征時帶了五萬人,呂弘援兵時又帶了三萬多人,而現在回來的,我根據佇列粗略估算了一下,大概是三萬多人,心裡咯噔一下,少了一半多啊。

士兵的佇列過後,是陣型頗大的牛車隊。車上馱著的,看形狀是糧食!餓久了的姑臧居民在看到這一車車糧食後終於騷動。人群爆發出歡呼,向街心擁堵,卻被街邊維持秩序計程車兵攔住。一隻只瘦弱的手伸出,無望地在空中虛抓。

這麼多糧,絕對不會是呂光自己帶去打仗剩下的。在這災荒中哪裡還能找到糧?我在街口看著呂氏一族的趾高氣昂,心裡冷笑。

十六國一百三十多年裡,翻開史書,經常看到的短短几行字:

“是歲,大飢。”

“關中飢、疫。”

“大旱,疾疫,米斛萬錢。”

“荊、豫、徐、揚、冀五州大水。”

我們一直說中國地大物博,實際情況是,地是大,物卻並不博。由於東西南北地理上的差異,每一年都會在區域性地區發生天災。國家統一時,可在各地調配資源。分裂時或者皇家太過腐敗,出現災荒卻無人賑濟的地區怎麼辦?只能搶別人的。所以天災經常跟人禍結合在一起。分裂或王朝瀕臨滅亡時期,史書上出現大量的天災記錄,迷信之人總以天譴來解釋。實際是國家無力調配資源,饑荒與戰爭實在密不可分。

所以,呂光出征,一為平叛,二為搶糧。縱觀涼州在這一歷史時期,五個涼國除了張氏前涼早亡,其餘四涼並立,加上在青海甘南一帶的西秦,五國國力微弱卻仍征戰不休。從經濟角度上來說,國土面積如此之小,無力恢復生產,人民活不下怎麼辦?與其讓民眾在國內揭竿而起,不如用對外戰爭轉移矛盾。打贏了,便可掠奪別人。可是國力大的,如姚氏後秦,打不過。所以,就挑差不多的打。打個幾十年,等到能真正完成統一的雄才大略之人出現,這些小國家,也就在統一的趨勢下逐一冰消瓦解。

而那些君主們,誰又是在災難臨頭時,真正在意百姓的呢?北魏的建立者拓拔圭,算是個雄才大略的英雄了,在與後燕打仗時,瘟疫流行,他查問疫情,部下回答:“十人中只活四五人。”而他的反應則是:“此乃天命,無法可想。好在到處有人,不怕無百姓可充軍。”軍人都死了一半以上,百姓的死況怎樣,史書並無記載,只會更多。

王粲《七哀詩》中所述:“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這些慘劇,正在這個時代中原大地各處上演著。看著馬上得意非凡的呂氏諸人,悲憤得難以平復心情。為何是這樣一群人在把持著政權?為何這個時代最低賤的,便是人命?

呂光在人群最集中的鼓樓前大聲宣佈:平叛勝利,是天佑涼州。凡是姑臧城民,可憑戶籍領糧。而流民,皆可領到麥種,登記後便即刻回家鄉耕地。逃荒時拋棄的地,均可領回。目下已是開春,呂光可不希望接下來的秋收再無糧可徵。

這本是條好訊息,卻無呂光所期望的山呼萬歲,看得出呂光有些悻悻。呂紹急忙辯解流民都在城外,他會前往頒佈涼王的善舉。

城門終於對普通民眾開啟。我們一大家子兩百多人,隨著出城撿柴的居民一起擁過吊橋,向城外災民最集中的那片山林走去。

七十三 哀鴻遍野(2)

城南那片山山勢不高卻佔地頗大,面向城門這面有不少貧民留下的窯洞。這裡是姑臧城居民最常來撿柴的地方,也是墓地最集中之處。災荒起時,我們每天來這裡,所以對地形很熟悉。再次來到這裡,最初的驚異便是:原先漫山的樹木一棵都不剩,連草皮草根都被徹底掀起,只餘光禿禿的山包。

爬上幾級臺階,便到了第一層窯洞區。沿路看到的,是一個個微隆起的土堆,這樣高高低低的小土堆,一眼望去,不規則地分佈在整面的山坡上。

幾十個窯洞張著冷森的嘴,我想起《晉書》裡那句話,走得越近越膽怯。我跟在羅什身後的腳步凝滯,拉住他的衣袖,苦澀地說:“羅什,別再走近了。”

“怎麼啦?為何臉色那麼難看?”他扶住我,招呼一聲段娉婷,將我交給她,“你在此處歇著,羅什一會兒就回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