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3 / 4)

小說:宋朝 作者:連過十一人

從開封皇宮帶出來的一大批女人。這樣的軍隊能夠打仗嗎?宋軍在打幽州的時候,公元979年7月高梁河(今北京西郊)之戰一敗塗地,完全是可以預料的事。當時趙光義身為全軍統帥,負有指揮全軍之責。但是他指揮的本領完全不行,以優勢兵力圍攻半月,紋風不動,遼軍一旦反攻,宋軍立刻崩潰。這個統帥居然把幾十萬大軍丟下不管,自己先逃,股上中了兩箭,不能乘馬,換上驢車,向南狂奔,“僅以身免”。當時德昭也在軍中,大家找不到趙光義的時候,誤以為他是打死了或者失蹤了,就想推戴德昭為帝。這個想法本來很正常,你趙光義如果不在了,宋王朝還得有個人來主持,國不可一日無君嘛!可是這個資訊把趙光義嚇住了,他只想迅速地把德昭剷除掉,這是頭等大事,至於對遼國打仗,打勝打敗都是小事一樁,數十萬大軍的潰敗,更不值得他去關注。果然,高梁河之戰的次月,德昭死了,年僅29歲。怎麼死的,說法不一,《宋史》的記載是被趙光義逼死的(被逼自殺),《東都事略》則說是“暴死”,也就是被整死的。

殺兄奪位的驚天大案(7)

公元979年的對遼之戰雖然全軍覆沒,幾十萬大軍一朝瓦解,趙光義並不認為這是自己打輸了,為了要建立自己的威信,他還想捲土重來。在經過幾年的籌備之後,公元986年之初,他又發動了一次有名的“雍熙之役”(時間為雍熙三年),當時兵分3路,東路軍攻幽州,由曹彬指揮;中路軍攻蔚州,由田重進指揮;西路軍攻雲州,由潘美指揮。總兵力實數在30萬以上。趙光義先還說要御駕親征,經過臣下勸阻,他也就放棄了親征的打算。因為上一次負傷逃命記憶猶新,他保老命要緊,不敢再冒險了。

宋軍作戰,規模越大,人數越多,自己的弱點暴露得越明顯,因為趙光義是個大外行,他自己又不在前線,只按圖紙遙控指揮,不給將領們一點自主權,不知這個仗是怎麼個打法?曹彬這些老將小心謹慎,只按圖紙行動,喊進則進,喊退則退,明知不對,照樣服從指揮。東路軍是主力,接近20萬人,在平原上向北推進,刀槍炫目,衣甲鮮明,聽說進展神速,光義非常高興,但是過了幾天,形勢就不對了,遼軍在前線堅壁清野,宋軍糧盡,又不能亂搶,只能在敵人面前退兵就糧,結果被遼的騎兵沖垮,還沒有打仗,成千上萬的人就被擠死,踹死,逼到河裡淹死,一時傳為笑談。西路軍潘美部下的老將楊業(就是楊家將裡的老令公)在山地裡機動靈活地作戰,敢以幾百人奇襲遼軍幾萬人的大隊伍,屢立奇功。因為他不照宋軍規定的那種打法,不受重視,潘美不予接濟,最後受傷被俘,壯烈殉國。總而言之一句話,雍熙北伐,宋的30萬大軍不是被遼軍打垮的(遼軍不及宋軍之半,相對處於弱勢),是被趙光義手裡那幾張陣圖打垮的,是因為缺糧而倉皇退兵時被擠死的、踹死的、淹死的,老將老兵心裡都很明白,跟著柴榮、趙匡胤打仗,絕沒有這種打法。

公元979年與986年趙光義兩次伐遼,兩次大敗,從此兵連禍結,遼軍經常出兵南侵,北方邊境就沒有太平日子可過。趙光義的威信不但沒有抬高,反而威信掃地,從此龜縮在開封,再也不敢談北伐與收復失地的事了。因為要北伐,就得用兵,他實在沒有帶兵的本事,這一輩子也學不會了。要是把兵權交給別人,他不放心。因為恨他的人太多,不滿意他的人太多,兵權交給別人,隨時都會發生兵變。為了安全起見,寧肯忍辱偷安,這個仗是不能再打了。

後人評論說,宋王朝是個積貧積弱的王朝。總的說來,這話不錯。但是說細一點,積貧積弱的現象不是從趙匡胤時代開始的,而是從趙光義時代開始的。趙光義接手軍事指揮之後,表現為一個大外行。他以為兵多則強,就大量募兵、增兵。趙匡胤時代,兵員在22萬到30萬人之間;趙光義時代,兵員在60萬到100萬人之間(兩次大戰,被打垮了的潰散的隊伍在30萬人以上),養了這麼多兵,國家安得不窮!養了大量冗官冗兵,國家財政入不敷出,很快就出現了積貧現象;外敵入侵,不敢應戰,不僅遼國一再犯邊,在趙光義時代又出現一個西夏割據政權和遼國勾結起來,共同與宋為敵,這就出現了積弱現象。

張其凡所著《宋太宗》一書說:“宋太宗時期,既是中唐以來亂世的結束期,又是宋代積貧積弱的開始期……太宗集中主要精力防止內部有變,汲汲皇位的保持與傳子,對外則甘作弱國,不以為辱了。宋代的積弱之勢,由此而愈演愈烈。”

也就是說:宋代積貧積弱的現象是從趙光義時代開始,與開國之君趙匡胤沒有關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