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影片分類,它既要忠實於鏡頭表現主體,又要透過編排和二次加工來發掘主體背後的元素。
而這兩點也是檢驗攝製團隊職業化程度的重要卡尺。
能夠將這兩點做到水乳交融的攝製組,顯然就是職業化完成度最高的團隊。
從鏡頭語言的運用上就可以窺見一斑。
一個早上的時間,肖特幾乎沒有受到來自攝製組的任何打斷和指派,他就按照自己的生活習慣,該幹嘛幹嘛,除了在跑步機上跑步時,由於鏡頭的變焦表現不夠完美,肖特加跑了一次,也正是因為加跑這次,他的汗滴比之前出的更大,攝製組捕捉到了這顆豆大的汗珠,一個大特寫,只見汗珠順著肖特的臉龐滑落掛在了臉頰上,他伸手一抹一甩,鏡頭竟然能夠跟著飛了個甩鏡,跟射擊遊戲中的甩狙一般,非高手莫能為。
鏡頭知道捕捉什麼,捕捉到的鏡頭將會在後期製作中用作什麼用途,比如轉場、cg建模、分層特效等等,一個心裡沒點逼數的攝像不是好攝像,在國內,這叫攝像要有編導意識。
其實這不準確,準確地說法應該是融入。
這並不是一個多麼高深莫測的詞彙,即要求攝影師要帶著對拍攝主體十二分的專注來判斷他的內心並從中自然而然地生髮出對主體的鏡頭語言故事板邏輯表現,這應該是純鏡頭語言,所以說,一個好的攝影師就是半個編導。
眼前這位高頭大馬金髮碧眼的攝影師就是這個級別,當然,b組那個也不錯。
所以說,這才是紀錄片,儘量減少人為“導演”的痕跡,融入表現主體。
在國內,常見的所謂紀錄片拍攝模式是你得帶多少燈、軌道要幾彎幾直……這還算是半專業的,更常見的是那種帶著燈卻不知道如何擺,瞎嘰吧亂擺,瞎嘰吧亂導的攝製組,這樣的攝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