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部分(3 / 4)

小說:唐朝好地主 作者:這就是結局

先把銅錫鉛在熔爐中熔成液態合金,然後澆入鑄錠槽冷卻,或者直接壓制成合金條片。然後進行一些滾壓作業,使之成為厚度符合坯餅的條片,再把這些條片衝壓成半成品的坯餅。

然後要把這些坯餅經過退火爐加工,還要進行清洗、磨邊、拋光等。

最後這些合格的坯餅,送入水力壓印機上,用特製的鋼模把坯餅進行衝壓,然後就成為最終的鑄幣了。

不過這套工藝說起來很簡單,但也比較複雜。

不論是熔鑄合金,還是製造粗坯,和加工細胚,以及最後衝壓成型,都不簡單。特別是那套鋼模,需要極好的特殊鋼,得十分的堅硬。而在這種鋼上,雕刻出陰模,更不容易。

一套模的正反兩個鋼模,請了極優秀的雕刻師,用了幾個月時間才雕好。

在李超入京的時候,他的洮州鑄幣廠,也還只是開始了金幣和銀幣的鑄造,因為銅幣硬度更高,更難鑄。

第一批金幣的成色是九成,重量一兩。金幣正面是長城,背面是龍,周邊有齒紋。銀幣也是含銀九成,同樣一枚重一兩。

這批金銀幣的鑄造量不算多,可以說是為大量鑄造銅幣做準備。

金銀在唐朝不是直接流通的貨幣,但在某些時候也一樣能夠充當貨幣使用。李超鑄幣的第一批金銀幣就放在了他的錢莊裡使用,不是稱重,而是按幣麵價值使用,一枚金幣值銅錢八千,一枚銀幣鎮銅錢五千。

只要周邊的齒紋還有表面的浮雕圖樣沒有磨損,那麼直接按一兩算,若是磨損了,則稱種計算。

這種金銀幣在李記錢莊,其實就和莊票一樣,算是小範圍流通。

一經推出,還挺受歡迎的。主要是這東西攜帶方便,五貫錢重三十多斤,可一枚銀幣才一兩。金幣更是一枚當八貫,一個錢袋裝上十枚金幣,都能當上五百斤的銅錢了。

莊票更加輕便,但畢竟莊票只是一張紙,本身是沒價值的,不如金銀本身還是非常值錢的,也不用擔心壞了什麼的,就算在沒有張記錢莊的地方,也能直接當金銀使用。

而對於錢莊來說,他們也很樂意推出金銀幣,因為不論是金幣還是銀幣,都只有九成的純度,剩下的百分之十是以銅代替的,銅可比金銀便宜的多,相差是六七倍甚至是十倍。

鑄幣廠採用水力衝壓鑄幣,雖然工序也多,但批次生產起來效率卻極高,成本大大壓縮。主要成本就是金銀銅等材料,其它的成本很低,尤其是人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貴的也就是雕版,是那套機械。

鑄幣的利潤很高,但一般人想仿卻難。因為這不是普通銅錢,你隨便翻砂鑄造就行。沒有模具,就鑄不出和李家一樣精美的金銀幣,相差太大,又是金銀這樣的貴重幣,就行難用的出去。

不像銅錢這東西,太容易私鑄。

現在,李記鑄幣廠,已經鑄造出了上十萬枚的金銀幣,大量金銀幣透過錢莊、當鋪開始流出。

僅僅是鑄幣和流通出去,李家就賺了很大一筆。李超早算過一筆賬,透過鑄幣和流通出去,每鑄造並流通出去一枚金銀幣,他就能賺到百分之五的利潤。

從市場上收集金銀,然後加工鑄造成幣,再流通出去,這簡直是最簡單最好賺的生意。每鑄二十枚幣,李超就相當於賺了一枚。

十萬枚,他相當於賺五千枚。

這本來應當是屬於國家的鑄幣稅,但歷來民間私鑄橫行,就是因為其中利潤極大。朝廷對於私鑄打擊也很嚴,但張超鑄的卻是金銀幣,這相當於一種金銀製品,因此也算是打了擦邊球。

但鑄金銀幣,比起私鑄銅錢,或者銷燬銅錢去鑄銅器,卻利潤更大。

那些膽大包天的傢伙,不顧禁令,銷燬銅錢去鑄銅器,銷千錢得銅六斤,造銅器則斤得錢六百,一貫銅錢熔了鑄銅器能賺三千多錢。

至於直接鑄薄銅錢、含鉛多的白銅錢等,利潤也極高。

不過這兩種行為都是相當危險的,朝廷打擊起來也是毫不留情。

可他們都不如李超鑄金銀幣來的賺錢,只要他們偷不到李超的那個鑄幣鋼模,他們就鑄不出一樣的幣來。更別說想靠傳統的鑄幣法來仿築金銀幣了,那效率,根本沒什麼錢賺。

如果張超把這種水力衝壓鑄幣壓獻給朝廷,朝廷用這種方法來鑄錢,那鑄錢成本絕不會居高不下,甚至鑄錢還虧本。而且用這種鑄幣法,仿鑄也更難,甚至可以降低銅的成份。

以前歷朝鑄那些什麼以一當五當十的錢,最終失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種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