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減半。這個三年,甚至是以他這個縣令到任才開始計算的,也就是過去的那一年多已經是白免,然後從今天起還要免三年,減半五年。
如今的兩稅是攤丁入畝,丁稅丁役都算在兩稅中,如果兩稅的地稅、戶稅減免八年,那他這個縣令以後可就沒稅可徵。甚至連差役都徵不了了,因為現在沒有免費的丁役,都是折錢算到兩稅裡,然後每年兩稅三分之一留州,州里再拔下來一部分,用做衙門辦公費用,以及僱用人做役的差役薪水。
正稅沒有了,範履冰只能指望從工商這邊收稅了。
“稅是有的,各集市沒有入市稅,都是自由買賣,但交易有稅,二十稅一。”
百分之五的稅率,和朝廷的交易稅是一致的。
山夷們賣貨,就是先扣稅後才拿錢。
一開始山夷也不太願意用錢,他們更願意以物易物,但後來唐商細心勸導,他們也發現了這些錢幣確實好用。只要錢幣足夠,能買到任何商品。
對於漢人跟他們徵收的交易稅,他們倒也理解。
市場上有專門徵稅的稅吏,碼頭和城中也有,和護衛隊一樣,這都是最早就設立的了。不過過去不是官方的,現在範履冰來了,李超讓管事把這些收稅的事情轉交給高履冰,以後徵到的稅,李家也要分三分之一。
不過在此之前徵到的稅,李超沒說給朝廷,高履冰也沒問。畢竟在此之前,朝廷還沒正式在琉求設縣。
“多謝越王。”得到李超支援,那支稅吏隊伍,也就從今天開始正式轉為官方的了,人雖然是李家的,但他現在也沒有其它人選,只能先用著。
“除了這個交易稅琉求還徵哪些工商稅?”
“依朝廷稅法,交易有交易稅,房屋商鋪、田產交易除交易稅外,還須立契,徵契稅。交易稅百分之五,契稅百分之八。”
“我們還在琉求港徵關津稅,也是二十稅一。對商鋪收徵營業稅,二十銳一。”
除了這幾樣稅收之外,工商方面的稅,還有一項是商人的兩稅。兩稅是正稅,農民是按田產為主,然後按戶等徵稅,並攤丁入畝。但商人經商,也要交兩稅,他們的兩稅不按田來,而是按所得收稅。
二十稅一。
這其實就相當於個人所得稅。
範履冰心裡算了下,稅似乎不少。一個福建商人帶一船貨前來,那麼他進了琉求港先要交一次關稅,二十稅一。貨物賣出去,要交交易稅,二十稅一。如果這個商人是在島上自己開設商鋪,那麼還要交營業稅,又是二十稅一。
每年最終,還要交一次兩稅,又是二十稅一。
得交四次稅,每次二十稅一。
這些稅目其實早已有之,比如交易稅原來也叫市稅,後來也稱為除陌錢。而關稅稱為過稅,營業稅屬於住稅,對固定商鋪經營的商家所徵。
其實如今的工商稅收還算是比較好的,統一幾種,沒有其它各種名目的徵收。稅率也很統一,稅率相對來說不高。
草市上,商品大多是來自福建等地。
相對來說,如今島上最大的市場還是在琉求城內,不過那裡的商鋪主要是面對移民們的,從中原運來的各種商品,種類繁多。從磚瓦到紙張,從陶瓷到鐵器,有牛馬驢騾,也有豬狗雞鴨,既有布匹絲綢,也有藥材乾果,還有各種染料,茶葉,甚至是針頭線腦。
雖然李家也在琉求島上開設工坊,但絕大多數的生活用品,還是需從中原船運過來。從耕種的犁耙到鋤頭鐮刀,從做飯的菜刀鍋鏟,到鐵鍋。甚至連裝菜的盤子吃飯的碗,都主動靠外運過來。
其餘布匹鞋子、紙墨筆硯,針頭線腦等,眼下幾乎都是外運來的。
與山夷們的交易,則主要是集中在鐵器、針線、布匹等上。
尤其是各種鐵器製品,鐵鍋菜刀等,深得山夷們的喜歡,不過價格也都非常貴。倒是茶葉,土著們並不喜歡,他們更喜歡的是檳榔。
李家已經開始移栽福建的茶樹上島,在島上建立茶園。
有些商家,甚至把一手二手貨運來售***如李記的當鋪,就有許多死當的衣物等,過去也是定期售賣。如今李記當鋪,就運來不少舊衣物等,結果卻深得土著們的喜歡。
舊衣服賣的跟新衣服一樣火。
對山夷們出售的還是鹽、糖、酒等,雖然他們不太愛茶葉,可對酒和糖卻很喜歡,而李記出產的那些白花花的精鹽,卻更喜歡。
山夷們用鹿、獐等皮貨,以及鹿角,甚至是自己養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