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仗在座的各位。”
“某想請盧政盧先生來出任營州檢校刺史!為遼西安寧穩定,做些事情,不知盧先生可願意幫忙?”
盧政驚訝。
他沒想到,李超居然點他做這營州刺史,雖然只是個臨時的。
驚喜之餘,又不由的有幾分得意。就算李超再有本事又如何,這遼西,還得是他盧政,得他們這些地頭蛇。
遼西這地方說大不大,但說小其實也不算小,遼西走廊土地還算不錯的。隋末時,曾設立過好幾個郡。
不過李超來了之後,把遼西之地都設為營州。
整個遼西,都歸營州。
營州下設三個縣,寧遠、柳城、廣寧三縣。
遼西人口不算多,主要還是集中在柳城一帶,不過一州之地就一個縣,也太過了。地方是好地,只要以後移民過來,這裡還是能夠發展起來的,先弄三個縣的框架也不算多。
任命了盧政為檢校營州刺史,然後又選了三個遼西的地頭蛇出任三個縣縣令。不過營州的長史、司馬和列曹參軍事,以及三縣的縣丞、主簿這些職務,李超卻沒用地頭蛇,反而是任命了自己的部下。
“盧使君。”李超笑著對盧政道,“眼下官軍新復遼西,還要防著遼東高句麗賊反撲,因此備戰是第一要務。盧使君上任第一件事,幫五萬官軍籌措糧餉,這事沒問題吧?”
盧政剛當上了刺史,還是有點小得意興奮的。
五萬大軍的糧草,確實是個問題,不過他還是點頭答應了。
上任第一件事情,肯定得辦好了,也算是投桃報李,雙方良好合作的開始。
“幾位縣令一起配合,作好這次籌糧之事。”
一番場面話之後,這第一次見面也算是結束了。
李超給他們兩個任務,一是籌集軍糧,第二就是恢復幾個衙門運轉。這兩個任務其實是一個任務,衙門不恢復運轉,自然也沒法籌糧。
“為什麼任命這盧政為刺史?”
平陽有些不太理解,她對盧政沒什麼好眼色,在高句麗人手下還過這麼好,這人絕不是什麼忠良之人。
李超也不喜歡盧政,但不是因為他以前在高句麗人手下相處很好。那種事情,其實算不得什麼,尤其是在亂世之時,那些世家大族有哪個倒下了,他們都是牆頭草。
誰強就依附誰,反正誰統治,他們也一樣掌握地方。
李超不喜歡盧政,僅是因為這人名聲不好。他知道盧政私底下從事著奴隸販賣生意,這人可不僅是販賣什麼外族奴隸到中原,而是什麼生意都做,他一直向突厥、高句麗,甚至是契丹、百濟、新羅、東瀛等販賣奴隸,販賣的奴隸中就有許多中原的漢人。
年少無依的孤兒,被他大量買來賣往那些外族。
盧政做過的缺德事還多著呢。
盧家還是遼西最大的地主,有最大的商隊。
“你知道,還讓他當刺史?”
李超笑笑,“暫時用他罷了,眼下我們剛收復遼西,高句麗人隨時可能反撲過來。我們還急需糧草,而盧家在遼西既有勢力,又有錢糧,先讓他做這個刺史,就是利用下他先,把我們要辦的事情先辦了。”
順便呢,還有借用盧氏等豪強的聲勢,把這地方上的秩序先恢復。
至於以後早晚肯定還是要換人,但不妨礙先用下他們。
“朝廷此時只怕已經知道我們收復遼西了,肯定很高興!”
“收復遼西,當然是好事。”
“那你什麼時候回朝?”李秀寧問。
李超畢竟是尚書令呢,這次出征,也是因為突厥與高句麗突然聯手來犯。
“一時半會是回不去了。”李超無所謂的笑道。皇帝讓他出來,並不是真正的無人可統兵。他不來,李績、尉遲恭兩個也能應對,派援兵就行,並不缺統兵之將。
皇帝讓他出來,還是因為新法之爭。
只要朝廷一時還不能轉換輿論方向,那麼他就一時還不能回去。不過李超倒也無所謂,出外就出外吧。
“你真的不回去了?”
“嗯。”
“就留在營州?”
“留營州也沒什麼不好的,正好練練兵,順便在這裡試行我的新法。”
人口普查,清量田地,推行兩稅,建學校、糧倉,吏員考試,設立邊市,徵收關稅、商稅等等。
要做的事情很多,但肯定是要侵犯那些遼西豪強們現有的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