麼貓膩,包括你的成績,他們也沒有動過。李家知道你參加考試的人不超過五個,但他們都沒有調整最終的這個錄取名單。第十三名,這是你真正的實力。”
“才第十三名。”承幹撇了撇嘴。
“十三名已經很不錯了,跟你一同考試的可是一千多人,你今年才多大年紀?”
承幹搖了搖頭,“可我三歲開始讀書,教我的都是當世大儒,我還是李相的親傳弟子呢。再說,這次李家考試中的一千多人,可並不是天下最優秀計程車子。其中有多半都只是寒門士子,許多人只是粗通文墨罷了。我只考了個十三名,看來我的文才並不如我自己想的那麼好。”
李世民笑著安慰兒子,太子能考出這個成績,已經出乎他的預料了。李家的那個試卷,他是看過的,難度很高。比起朝廷這兩年的科舉內容都難,真正的是進士科、秀才科的難度了,明經科都沒這麼難。
換句話說,這次李家錄取的這一本人,其實都是大浪淘沙,有著新科進士的水平的。
這是一個非常讓人驚訝的結果。
朝廷一年一考,每年各種各樣的科目上百科,最終錄取數百上千人,但其中真正的進士、明經這樣的人才,其實只有十幾個而已。
而李家卻一下子選拔到了一百人。
這一百人,李世民也已經派人打探過了身份。
大部份都是寒門子弟,甚至以前都沒有什麼名氣的。這些人有的是參加過朝廷科舉的,有的人還已經參加過兩屆了,但都落舉了。
不是這些人不優秀,而是朝廷的錄取條件不同。這些寒門子弟參加朝廷乘興,雖然本事很好很優秀,可卻沒有達官貴人舉薦,也沒有什麼流傳的文名才名,更加沒有優秀高貴的出身,在考試後,當然難以被選取錄中。
還有一些被李家錄取的人,則是無法參加朝廷科舉的讀書人。這些人有些是犯官之後,有些是賤民之子,還有商賈工匠子弟等,甚至有胡人。
這些人雖然也飽讀聖賢之書,胸有才華,但卻連參加朝廷科舉的資格都沒有,可李家卻不限制,向他們敞開了大門。
一切不問,只看才華。
這次李家錄取的一百人中,真正士族出身,官僚子弟的,很少很少。
“父皇,兒臣聽說李家以後每三年要舉行一次這樣的讀書人招募,選拔優秀士人去趙國公領地,充任書吏賬房管事等職。這次參加考試者已經這麼多人,而且他們的考試又是如此公開公平公正,兒臣以為等下一次再開考,肯定會有更多的人來參加。”
“父皇,這些士人中不乏大才,他們更應當為朝廷所選拔錄用,為朝廷效力啊。我們的科舉考試,說實話,與李家的一比,真的是相差太大了。兒臣建議,朝廷也改革科舉方法,由過去的一年一考,改為三年一考,也實行煳名制等。另外,把那些科目改一下,那些專科另設時間考試,而進士科單獨出來,就和李家的考試一樣,提高考試難度,但那些優秀者,也要錄取更多。一科只取幾人幾十人太少了,至少要取百人甚至更多,這樣朝廷才能有源源不斷的優秀人才補充。”
太子一席話,說的李世民很欣慰,太子已經能看的這麼遠了。
不過這個事情,李世民不打算馬上就回答太子。
科舉設立之初,本意是取士。但大唐是由那些新舊貴族還有士族們支援才建立起來的,朝中上下,關隴門閥,軍功新貴,還有關東士族等,這些都是朝廷中最主要的力量,他也在選用寒門和普通小地主出身計程車人官吏,但他們的實力還太弱。
朝廷科舉選士不多,就是因為現在朝廷的這些勳貴官僚們,並不願意看到科舉取士太多。他們的家族子弟可以門蔭入仕,那為什麼還要去考科舉?限制科舉取士,他們的權益才更有保障。
不是李世民看不到現在科舉的問題,也不是他不想改,而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科舉改制,對於寒門和小士族小地主階層來說,這是他們入仕,是他們進入政治的一個金光大道。但對於大士族來說,這只是可有可無。
而對於那些老門閥和軍功新貴來說,則是堅持反對。他們都是憑軍功憑門蔭的,練武打仗就好了,反正當武官也能轉文官。可一旦以後科舉取士多了,那他們的子弟難道以後也得要拿起書本改學文,跟那些泥腿子們爭科舉名額?
李超當過科舉主考官,可他卻不把他在家裡弄的這套弄到朝廷科舉中來,自然是因為他已經看透了這一切的,李超不想跟滿朝的勳貴和官僚還有那些士族做對,因為他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