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不會太多?”
“陛下所說的這個多,是保留的太多,還是撤的太多?”李超問。
李世民很直接的道,“朕感覺保留太多。”
“陛下,中庸之道,不走極端。佛教原來失去控制,過於寵大,嚴重影響了國計民生。我們才要加以取締控制,但也不是說就要完全滅絕。畢竟佛教自漢傳入中土,已歷千年,百姓信佛不少,強行取締並不現實,我們要做的是控制,而不是完全的根絕。只要他們在朝廷的控制之內,規模在許可之中,就可以了。”
“一千多所還是很多。”李世民想的是這一千多所得搶佔他多少人口田地。
“對於保留下來的這些寺庵,也不是就不管了。我們要採取多步策略,加強控制。比如我們還要進一步的規定,每縣保留的那所寺庵,限額十人以內。州中保留那所,限額二十人。京中的寺庵,限五十人以內。”
不但要限額,還要加上其它的限制。
比如,每一個和尚尼姑,都得要經過朝廷的考試,用佛家的經典還有朝廷的律法等做考題,最後決定留下來的這些人選,沒考上的,就要通通還俗,要被官府強制的婚配,然後給他們分授田地,中原若無地,就遷至邊疆屯田墾荒,成為課丁納稅。
考試合格的,還必須經過朝廷頒發度碟,擁有出家當和尚的許可和持證。這個證得收錢,度碟一份至少賣十貫錢,這樣全國保留一千三百餘所寺、庵,全國保留的約三萬個和尚、尼姑,他們就得向朝廷交納三十萬貫的度碟錢。
而且這個度碟還得年審,每年得交至少一貫錢。
不交錢,過不了年審,那度碟就失效了,重辦,那還得先透過考試,還得交十貫錢,還得有名額。
名額是嚴格限制的,只能少不能超。
空出一個位置才能增加一個。
“十貫一張度碟,一年審一次,一次一貫錢?”
蕭瑀都為李超這個缺德的主意給驚到了。
“還嚴格限定數量,只許少不準超?空一個才能補一個?”
陳叔達也捋著鬍鬚在驚歎。
“光是賣度碟一次就能收三十餘萬貫,一年的年審也得收三萬多貫啊。”房玄齡都在驚歎了。
以往度碟其實也早有收費的,這也算是一種特別的稅收了,但絕沒有李超弄的這麼光明正大,明碼標價的。
“還有,每所保留的寺觀,其產業也要嚴格限制,按寺中和尚尼姑人數,朝廷給他們授田。每人授田五十畝,當然,如果已有田地達到授田額就不再授了。”
“而如果超出授田限額,那多餘田地得由朝廷收回。所授的田地,可以自耕也可以出租,但必須按租庸制納租庸,可允許僧人免勞役、兵役,但必須交納免役錢。”
一人限田五十畝,全國保留的三萬餘個僧尼,就只能保留一百五十餘萬畝田地了。而按李世民所知道的,全國的寺田,得有幾千萬畝。
這一招,是李世民最滿意的。
授田,超過田額的就要收掉。
雖說這有點強盜行徑,但誰要你們過去都不交稅呢。
“這個好,這個朕非常支援,和尚尼姑們整天唸經唱佛的,不事生產,給他們五十畝地就不錯了。”
“陛下,還應當禁止天下寺庵用銅鑄佛像,銅應當列為國家戰略物資,要塑像崇拜,泥胎木偶都行,禁用銅金。”
至於現有的那些銅像,那些貼經的,當然得按規定毀掉。
那些被取締的寺庵,也要改做他用,如果沒有用處,也要拆毀。
對於沒有度碟的野和尚,發現一個就要抓一個,抓到一個就流邊邊疆去屯田勞作。
對於這些人,絕不能慣。
“還要明文規定,禁止寺院尼庵開質庫、搞放貸。如果違規收受抵押、放貸,朝廷將嚴厲查禁,沒收財物,並處以罰款。”
佛教能夠迅速的擴張,一次次死灰復燃,最重要的除了上層的支援外,還有的就是他們的寺院經濟的強大。
擁有大片田產,擁有極大的流動資金。
用田地的佃租糧,用信徒上進貢的香火錢,來放貸借款,而在這個時代,放貸借款其實是利潤極高的生意,一本萬利。
正是如此,和尚們才會如此的有錢,如果的勢大。
拿走他們的田,禁止他們從事商業活動,這些和尚們也就再抖不起來了。(未完待續。)
第530章 趙國公府的臉面
第四更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