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城,營建新都,就特別敕令遷寺於新都,還命為國寺。因為楊堅在北周時為原為大興郡公,而寺址位於靖善坊內,故取大興二字和靖善坊的善字命名。
寺建成之後,寺中的正殿崇廣殿是京城最大的佛殿,大興善寺的開山祖師靈藏大師,因為是楊堅的布衣知道交,故又擔任了隋朝管理全國僧尼事務的昭玄都僧官。
開皇七年時,召慧遠、慧藏、僧休、寶鎮、洪遵、曇遷入京為“六大德”,並有僧眾300餘人入寺供養,令其為國行道。這也是中國古代高僧封大德稱號之始。唐立國後,李淵也請了天下有名的八個和尚入京,為八大德,也在這所寺廟裡修行**。
當然,張超今天來大興善寺,主要還是因為這裡不僅是長安最大的佛寺,也是因為這裡有長安的國立譯經館。
著名的開皇三大師,耶連提黎耶舍、闍那崛多、達摩笈多,三位從印度來的高僧,就一直在這裡翻譯佛經。
開皇年間,僅這三位印度來的高僧,就翻譯了幾十部數百卷經,主要有《文殊師利行經》、《佛本行集經》、《賢護菩薩經》等;
到了如今武德初,大興善寺也依然是長安城最大香火最盛的佛寺,也是和尚最多的寺廟,特別是裡面的那個譯經館有許多高僧在裡面譯經,這可是朝廷主辦的。
張超早盯上這裡了,譯了經出來,當然需要抄寫。
如果張超能夠跟這裡談成,那可是大生意。
張超對自己很有信心,他印刷的價格只有手抄的三分之一。
在寺裡逛了一圈之後,張超對這座大寺的宏大也十分驚歎。找到一個僧人,直明來意。
張超很快見到了一位知客,這個老和尚不是普通的知客僧,而是寺裡四大執事之一,專門負責接待和人事。
開門見山,張超先把一本雕版印刷的三字經遞給他,然後直言張家的印書坊能夠承接印刷經文,價格也和青龍寺一樣給的非常優惠。
張超甚至有意的透露出,青龍寺已經打算印刷一千本法華經和一萬份般若心經。
“貧僧帶你去見主首。”
主首是寺裡四大執事之一,也稱監院、主首,協助方丈管理全寺的日常事務。
大興善寺有五位主首,其中一正四副,張超見到的是那位大主首。畢竟印刷經書這種事情,確實是件大事。
“一月內能印千部經書,數千萬字?”
主首有點驚訝,大興善寺裡有不少抄經的和尚,這些人都是寺裡培養出來的,能讀會寫,整天抄經,可一個人也月也不過抄幾十卷經書而已。一千部經書數千卷,得上百個和尚抄上一個月。
但寺裡並沒有這麼多個能抄經的和尚,培養出一個能抄寫經書的和尚可不容易。
“沒錯,而且我張家書坊印書,只要千部起,那麼一頁書近二百字,也才六文錢,若印刷的多,高最能再減免兩文,三千本起印,每頁都只要四文錢。”
按雕版收費,一版才幾文錢,這個價格確實讓主首有些心動。寺裡也時也會請抄書人抄書,可卻差不多是十字一錢,張家的印書,卻只有抄書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
不過唯一讓主首有些猶豫的是,張家印書得千本起印。
“主首,我覺得寺裡可以先選一二本字數少點的經書印,花費不多,你們也能先看看效果。若是你們願意印法華經,般若心經,我還能破個例,五百本就可以起印。”
一本七萬多字的法華經三貫錢,一篇二百多字的般若心經,更只要十文錢。
“先印一千份般若心經,若到時印刷的確實精美又準確,我會考慮再印刷法華經和其它經書。”
一千份般若心經才十貫,對大興善寺這樣的長安第一佛寺來說不算什麼,這些經書印好後可心讓信眾請回去,佛寺並不會虧本,甚至信眾請經花的香油錢還會更多。
主首願意印經,但前提是印刷出來的經書,確實精美而準確。
“好,十天之後,我就會把一千份般若心經送上。”張超滿意的答覆道。
靈藏大師。他是楊堅的布衣知友,同時任隋朝管理全國僧尼事務的昭玄都僧官(未完待續。)
第256章 張體(第三更,200月票加更!)
第三更送到,求訂閱!
長安城裡悄悄的新開了一家店,張記書坊。
沒有什麼特別的宣揚,就在東市的福滿樓酒樓邊上,門面不大。孔穎達和陸德明從福滿樓出來,意外發現這家書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