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還是農業。
現在張超的那些工人,主要都是張家溝的村民,也是因為現在恰好是冬季農閒時候,大家閒著也是閒著才有空來張家做事,若是到了開春之後,誰還有功夫整天跟你做黃饃饃,田裡的地還有耕呢,就算是婦女也得在家裡養蠶織布,做飯洗衣呢,根本沒其它工夫。
張超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張氏企業遇到了一個大問題。
自己的這些工人只能做些臨時工,一旦春天到來萬物復甦春耕開始,他們可就沒時間給自己打工了。
那個時候,難不成自己的企業要停產?
這可不行啊。
張超突然羨慕起宋明時代了,宋時不抑兼併,大量百姓失去土地,只得流入城市,進入工坊裡做工。明中後期也是這樣,工商發達,資本萌芽,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成為了工人。
現在不行啊,朝廷還在不停的均田授地呢,許多原來無地的佃農現在都或多或少的分到了不少田地。
以後不能再招那些男人了,他們是農業生產的主力,而且不少人還是府兵,每年得抽不少時間得去訓練、番上,遇戰事還可能要去打仗。就算不打仗,到了農閒的時候,他們也可能要受官府徵召去服勞役,去修城牆修路什麼的。
大唐的調,就是每丁每年需要為朝廷免費服二十天的役。哪怕是中男,不用交租庸,可也得服役。
用這些人做工,哪天他們突然就要去打仗,突然就要去番上,突然就要去訓練,突然就要去做勞役,尼瑪,而且一去少則二十天,長則一兩月,甚至半年的,這讓自己一時間去哪裡找人填補?
這樣折騰,自己的張氏企業豈不是吃棗藥丸?
張超不由的想起了後世,有段時間也出現用工荒,那些老闆一個個都開著法拉利保時捷跑到街道上掛牌子招工。
沒想到,自己這還剛發展起步呢,就遇到了一個這麼嚴重的問題。
這個問題不解決,自己的張氏企業就只能是個小手工作坊,根本發展壯大不了啊。
好像歷史上,英國人當初靠的是用童工。
哇,好殘忍。
不過這好像確實是個解決的辦法啊。
在大唐,凡民始生為黃,四歲為小,十六為中,二十一為丁,六十為老。
男子十六歲就開始授田,二十一歲成丁開始承擔租庸調,到六十為止。婦人則既不授田,也不納課服役。
這也隋制有很大的不同,北魏時起,婦人是授田的,奴婢和耕牛也都能授田,因而婦人、奴婢、耕牛也是得納部份課役的。
後來到了隋朝,部曲奴隸和耕牛都不再授田納課了,改為一夫一婦為一床,夫婦同授田,同時按一床納課。這夫婦一床納的課比起單男丁納的課要重,因為婦人只授男丁半數的田,但一床的稅卻幾乎等於兩個男丁的稅。
這就導致了隋時有許多男子,到了結婚年齡卻都不肯成親寧願打光棍,就為了避重賦。
唐朝開國後,便改掉了這一制度,婦人不再授田,也不再納稅。
有些地方地寬,中男也減半授田,但中男在成丁之前不納租庸,只服些力役。
張超似乎從這裡面看到了一點壯大自己張氏企業的機會。
男丁得種地、得打仗、得訓練、得番上,女子得做飯洗衣、養蠶織布,一年裡除了萬物蕭瑟的冬日裡,難得有什麼空閒時間。
哪怕是婦人,也忙的很。
農家百姓,吃的糧地裡種的,吃的菜園裡自己栽的,還得養豬養羊養雞養鴨。連自己一家人穿的,都是自己養蠶種麻織出來的。
各鄉各村,村前屋後,到處都是桑麻。一家幾十畝地,可能要拿出來數畝地種桑種麻,每年除了向官府納糧外,繳納絹和布也是一項重要的任務。
這年頭要織點絹布可不容易,得種桑養蠶,種麻漚麻,得了絲和麻,還得紡成紗線,最後織成絹布。那都是得日夜不停,一點點的手工織出來的。
許多婦人,甚至白天織完了,晚上還得點頭昏暗的燈織上半夜。
指望這些男子婦人是沒戲了,張超把主意打到了那些少男少女們身上。
二十一以下十六歲以上的,叫中男。他們能分一半的地,但暫時不用交納租庸,不過每年得到縣裡役兩月左右的力役,而且未成丁的男子,是不會撿選府兵的,也就不用去訓練番上打仗了。
而那些十來歲的少女,就更沒這方面的負擔了,她們沒權力均田,也不用納課服役。農家的少女,也沒有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