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萬人馬,也可破敵。”
正說話間,便有出城前往東昏縣的傳旨禁軍使者回來,上殿急稟道:“山東路扈宣撫使接旨後,已經傳令起兵西進,但有朝廷與金人議和訊息傳來,諸將士義憤填膺,不願議和,更言朝廷一面要他們勤王,一面又與金人議和,是何道理?若是要他們勤王,便不能與金人議和,若是要議和,便等議和有結果之後,他們兵馬再行定止。”
宿元景聞言急忙道:“陛下,朝廷不可再戰和不定,要教三軍將士皆下決心,朝廷便要下決心與金人抗爭到底,不可再言議和,鼠首兩端!”
趙栩聞言,急道:“若是斷了和議之路,那山東路軍馬又不能殺敗金人,那開封城怎麼辦?朝廷怎麼辦?陛下怎麼辦?”宿元景毫不示弱,挺身道:“須知那扈宣撫使當年以少敵眾,野戰無敵,更累敗金人,如何不能擊敗金人?”
兩廂裡很快又分為兩派大臣,在那裡爭執不休起來,欽宗聽得煩悶,最後拂袖而去。轉到殿外,卻見道君皇帝帶了幾個內侍立在那裡,欽宗上前一禮,問道:“父皇何以至此?”
道君皇帝嘆口氣道:“適才紫宸殿上朝儀我都聽聞了,皇兒啊,現下諸臣誤我父子,絕不可再將大事寄託他人,萬事須掌握自己手中才好。即便那山東路軍馬解圍了又能如何?藩鎮軍馬入京之後,城內又有這許多義軍為亂,這天下還會是我趙宋江山麼?”
欽宗微微頷首道:“父皇說的是。”道君皇帝又道:“眼下不如搏一搏,且望那金人能信守承諾,為父雖然老邁,但那金營還是去得,皇兒便安心在城內,為父這便出城去與金人議和。”
說到這裡,道君皇帝老淚縱橫,泣道:“皇兒,這許多兒子當中,為父最是疼愛你,你好生做個皇帝,待得議和成了,定要聽為父的話,儘快遷都南下,金人這回定然是要悉數割讓黃河以北的土地,方可罷休的。也就不必理會老父了,好生將江山治理好,也不枉父皇與你母后疼愛你一場。”
道君皇帝這般一哭一說,真是看似情真意切,欽宗不覺慚愧,為人子者,哪有讓年邁老父去冒險的道理?更何況他才是一國之君,當下忍不住道:“父皇切莫這般說,孩兒便親自去金營議和,父皇已經退位,這社稷、天下該由孩兒來保的。”當下命人送道君皇帝回去,便轉身回紫宸殿去。
回到殿上,欽宗不顧宿元景等大臣反對,便當眾宣佈,由他代替太上皇前去金營議和。齊王趙栩等人都是鬆了口氣,宿元景等人卻是哭拜在地,久久不起。
大宋靖康元年,閏十一月三十日黎明,宋欽宗準備停當後,宿元景等數員大臣便早在宮外等候,欽宗出得宮來,便都拜在地上,一起道:“臣等願與陛下共赴國難!”
欽宗見得還有七、八位大臣如此忠心,心下感慨,上前一一親自扶起後道:“好,有眾卿家陪伴,朕也不懼那金人!”便有禁軍大將王彥上前來,親點了三百軍馬一同護衛,宿元景卻攔住道:“陛下,王將軍身系統領禁軍重任,要守衛皇城,就不必與我等同去,金營那裡金軍千萬,這點人去了,也是無用的。”
欽宗當即允可,命王彥留下,統領禁軍守衛皇城,皇城內還有太上皇、宗室、帝姬、妃嬪等宮眷的啊。王彥也知道自己去了金營也沒多大意義,也懶得去看卑躬屈膝的求和,當下便領命留下了。
於是欽宗便率宿元景等大臣多人前往金營,護衛都只帶了十餘人。此時天色尚早,許多軍民百姓都還在安睡,欽宗一行到了北門街口,這裡尚有數百名義軍在執勤守護街口,聞得皇帝鑾駕出城議和,都默然起身來,目光呆滯的看著皇帝出城而去。北風蕭瑟,義軍百姓看得皇帝只坐了一頂轎子,其餘大臣隨扈左右,護衛只有寥寥十餘人,無不都心感悽然,不曾想堂堂大宋國居然也有皇帝親自出城投降議和的一天。
欽宗等人到了城邊,自有金人軍馬接住,問明來意後,前軍大將當即命一隊金軍護送前往金營,並派人飛報宗望。在金營那裡,宗望聞報後,哈哈大笑道:“宋國皇帝上鉤了,有他皇帝在手,我們要土地,他們就得給土地,要金銀就得給金銀,要什麼女人都得給,都不用去搶,他們自會乖乖送來!”
一旁郭藥師聞言,獻媚恭喜道:“賀喜元帥終成大功,南朝財帛女子土地,便都是我大金囊中之物了。”宗望歡喜了一陣後,來回踱了幾步,緩緩說道:“宋國皇帝來了之後,先不見他,先磨一磨他的銳氣、性子,待得他膽氣散了,才好揉捏。”郭藥師等金將皆贊宗望好算計。
果然,欽宗一行人到金營後,金軍統帥宗望卻派人來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