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部分(3 / 4)

小說:逆襲水滸傳 作者:圈圈

。”史進道:“正是,官軍在薊州敗北之後,宋廷那裡又敗了夏國,奪了橫山,打得夏國遣使求和。宋夏議和之後,朝廷便調遣二十萬精銳西軍南下,屯駐華州左近,意欲窺視華州。”

公孫勝道:“那時候我與泊主都捏了把汗,二十萬西軍壓頂而來,只怕你們守不住華西。這部兵馬若是東來,梁山此處也不能如此興旺。”史進笑道:“也虧得朱軍師,一早便著手準備了,他說我華州所部,不似師哥那裡,騰挪閃躲,皆有地方,華州這裡有許多瓶瓶罐罐,打爛了可惜,是以我部只有穩守為上,步步為營。因此早在師哥走後,朱軍師便開始著手備戰。一便是將少華山等山地間開墾的良田分給一眾軍民百姓,人人有田耕,便是軍民上下一心,共抗官軍。有了這許多良田與耕農,我軍糧食也不必發愁。此外朱軍師防患未然,早在一年前便開始四處收購糧食囤積,此後征戰,即便官軍阻斷通道,我等華州也固若金湯。”

盧俊義嘆口氣道:“這朱軍師當真了不得,加上史大郎你們這些驍勇猛將,難怪能獨自抗衡官軍數年之久。”

史進微微欠身道:“盧員外過謙了,除了我們這些軍將外,其實當年師哥練就的那支精兵才是得勝關鍵。除了軍糧與田地之外,咱們備戰的第二個要旨便是師哥此前說過的全民皆兵!”

黃文炳聞言眼前一亮道:“願聞其詳。”史進道:“自從分了田地後,又因華州乃我白蓮教發源之地,因此信眾甚多。朱軍師便按師哥此前籌劃,劃分村寨,各村寨皆有自己的信眾組成的民團義軍,但有官軍侵入,便即舉烽火,各村寨自守,等待其餘民團義軍與我部大軍趕至救援。因此官軍在華州舉步維艱,不得百姓軍民支援,所到之處無所遁形。”

黃文炳嘆道:“真是大開眼界,原來民心所向,當真可以所向無敵。”史進道:“正是如此。自從官軍圍困華州以來,一州五縣,皆有過與官軍接戰,數年間,大仗十八次,小仗百餘次,官軍皆是損兵折將,鎩羽而歸,最後不敢再入華州,只敢在華州之外,扼守要道,形成僵持局面,想斷我一州糧道,困厄我軍。卻不想我華州那裡,自產皆足,因此得不償失。”

三娘等人聽史進說的輕巧,數年間,大仗十八次,小仗百餘次,一點都不比梁山數年間征戰的要少,其中兵兇戰危,自然都是清楚,只從華西那裡傳來的數年間,累計傷亡萬餘人的數字便可知曉,當中的慘烈。

好在華西那裡群眾基礎深厚,傷亡萬餘人馬,便可就地補充,而似乎官軍吃虧更大,此次東來,西軍東拼西湊也只能湊出十萬軍馬便可看出,華西所部分弱官軍的作用十分明顯。

聽史進說完後,三娘安慰了幾句後便道:“此趟召你前來,乃是商議我軍開鎮山東,接受招安之事。”史進頷首道:“臨來之時,與朱軍師商議過此事,朱軍師言道,開鎮山東一路,緩和與朝廷關係,乃是師哥走的一步妙棋。便是在朝廷最虛弱的時候,替我軍爭取了最大的好處。此趟前來,定是商議我華西所部的去向,朱軍師言道,無怪乎三條去路。一條便是東遷,所部軍民人等皆東遷至山東安頓,這條路朱軍師說有點可惜了,華西經營日久,家當甚多,民心也在我處,就這般走了,甚是可惜。第二條便是就地開鎮,仿梁山例子,這條路朱軍師也說不大可能,朝廷開鎮一處已經是破天荒了,決不能允准華州再開一鎮。第三條便是華西軍民就地招安,皆編入官軍之內,這一條不但朱軍師覺得不可,想必師哥也覺得不可行吧。”

三娘笑道:“果然是神機軍師,算無遺策,明面上看,的確我們就只這三條路可走。”頓了頓後三娘緩緩續道:“但我還想到了第四條路可走。”

史進喜道:“還請師哥快說。”三娘笑了笑道:“這便是我請大郎你親自過來的原因。華州那裡,我等經營日久,便是親官府的土豪劣紳,地方豪強也被我們清除的差不多了。剩下的便是像大郎你這樣,忠於我軍的地方豪傑留下。少華山史家莊,鄭縣趙家莊、下邽錢家堡、華陰孫家寨、蒲城李家村、渭南周家坊。這些家都是少華山總舵死忠的地方豪傑,此次招安後,朝廷會赦免大家罪過,復為良民。而朝廷重新接管華州地方,安定地方,卻是離不開你們這些地方豪傑的,所以說官府還是需要你們的。”

史進歷練多時,已經不再是懵懂少年,一聽這話便即醒悟過來道:“師哥的意思是,此趟招安後,我等明面上復為良民,實則暗地裡收攏軍馬,或編為莊丁,或務農,總之將一部分兵馬藏於各家豪強莊內?明面上與官府虛與委蛇,實則是就地潛藏?”

三娘頷首道:“正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