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劉一飛的事情,而決定戰役走向的,則是張海洋上將的事情。因此,要從那裡對日本速戰速決的全面進攻,就全由張海洋上將決定了。
張海洋上將知道得很,要直接朝著日本人的腦袋上來個狠狠的一擊,爭取直接就把日本鬼子砸暈,攻打京都。是最合適不過的了。京都是明治的大本營,而東京附近,同情幕府的卻大有人在。當時明治選擇在江戶設都,並且把江戶改為東京,就是考慮到要把東京的這個親幕府的習氣改變過來。可是,三十多年過去了,看樣子,明治並沒有獲得真正的成功。
如果先選擇在東京灣登陸的話,那麼,明治就可以一邊堅守東京,一邊從京都附近地區源源不斷地運援兵過來,戰局必然陷入僵持階段,說不定打上三五年都有可能。可是,如果從京都直接進攻的話,那麼,明治根本就沒有辦法隨心所欲地從東京附近派出援兵,畢竟,他也得考慮到,井上次朗在東京一帶是不是還會留下後手,東京的那些被剝奪了權力的貴族們,是不是會趁機搗亂。
攻打京都。有兩個地方可以登陸,一是從神戶和大阪發動進攻。神戶和大阪一帶,優良的港口到處都是,很適合部隊大規模登陸,只要能夠把紀伊水道旁邊的所有炮臺都毀掉,那麼,共和軍甚至於一次性就可以運來十萬八萬的部隊。可是,看似最容易的地方,卻有可能是最難的地方。明治當然也考慮到了對方有可能在神戶一帶登陸,也做了相當的預防。可以說,明治在京都一帶的部署,完全是針對共和軍在神戶和大阪登陸而做出的。
京都附近有百多萬部隊,其中,甲級師團有兩個,分別是第一師團和第二師團。在近衛師團崛起之前,這兩個師團一直是日本的王牌師團,其戰鬥力在七大師團當中排名前列。可是,臺灣戰役中,這兩個師團全軍覆沒,而且,更讓日本人無法承受的是,這兩個師團竟然連臺灣的邊都沒有摸著。
臺灣戰役後,這兩個師團獲得了重建。可是,跟近衛師團不同的是,這兩個師團的重建,並沒有得到明治的特別關照,原因挺簡單,明治對這兩個師團喪失了信心,他寧願把有限的財力用在更加聽話、打起仗來也更加拼命的近衛師團身上。也因此。重建後的第一和第二師團,已經滄落成為了八大甲級師團中戰鬥力最差的兩個。不過,就算是如此,他們的戰鬥力,也比乙級師團要強得多了。
按正常思維,這兩個甲級師團是京都防禦的主力,那麼,就應該全部放在京都那兒才對吧。可是,明治不,他把兩個師團都放在了沿海一帶,一個部署在神戶,一個部署在大阪,兩個主力師團之間僅僅相距幾十公里,並且,在神戶和大阪附近地區還修建了相當完善的公路系統,這使得兩個師團都可以在四五個小時之內,趕到任何一個登陸地點,對登陸的共和軍進行打擊。
除此之外,以神戶和大阪為中心,還各部署了兩個乙級師團,三個丙級師團和大量丁級師團。其實,明治心裡明白得很,這兩個地方的防禦。全是由甲乙丙三級師團支撐的,所謂的丁級師團,就是一些個拿著燒火棍的炮灰而已,在某些時候,甚至於連炮灰都沒有資格充當,頂多只不過是跑跑腿,或者用做人肉盾牌而已。起碼得再過半年左右,這些個炮灰才會轉型為士兵。
也就是說,神戶和大阪,分別部署了近二十萬可以用於真正戰鬥的部隊,這已經是明治能夠拿得出手的最大戰力了。明治雖然拒絕了松島六十五的建議。派了三十多萬部隊趕到九州和四國,不過,那三十多萬部隊都是炮灰型的部隊,除了少數丙級師團外,大部分是丁級師團,也就是說,對京都一帶的防禦能力並沒有造成太大的損失。真正的能夠用來戰鬥的部隊,大部分還是呆在神戶和大阪一帶。
相反,做為此次雙方爭奪的重點,京都的防禦能力卻並不強,只有兩個乙級師團和兩個丙級師團,比起神戶和大阪來差了很遠。更關鍵的是,工事也不如兩個沿海城市堅固。而且,工事主要是面向著南部,面向北部的工事相當的少。
之所以如此部署,明治也是有著自己想法的。京都北部以丘陵為主,其與島取等地的聯絡,主要是kao一條狹長的平原相連,一旦共和軍從北部發動進攻,那麼,只要他把那條狹長走廊切斷,共和軍就得翻越連綿不斷的小山向京都挺進,如此一來,共和軍的機械化部隊就無法充分發揮其威力,因此,明治下意識地認為,張海洋上將是不會放著平坦的路不走,卻偏偏要去走小路的。
可是,讓明治沒有想到的是,張海洋上將真的就選擇這條狹長的小路了。原因挺簡單,張海洋上將的手中,除了機械化部隊外,還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