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列強,一旦被德國整合,工業規模將雄冠全球。這才是最可怕的。
陳峰道,“所以大總統要利用歐洲大戰,消耗德,英,蘇等國實力。”
“不錯,一盤散沙的歐洲比起一個統一的歐洲要更符合民國的利益。當然,蘇聯吃了敗仗,不割點肉出來給民國也是交不了差的。鄂畢河以東的區域民國是要定了。”
世界的大陸xìng軍事強國只要民國一個就夠了,再多了就會打架,美國是海洋強國。民國最大的競爭對手蘇聯被削弱了幾次。而德國一旦得到了蘇聯的工業區,整合了歐洲,以歐洲的實力,遲早會再與民國在中亞,中東爆發衝突。那麼遠的距離,即便是民國也未必能有必勝的把握。德國的軍事體制直到現在仍然是世界最為完善的,比起民國還要勝出一籌。另外德國的攻擊xìng太強。得到了整個歐洲和蘇聯大部的人口,制約德國的人口也將不再是問題。民國雖然在人口仍然佔據優勢,但戰爭歸根到底還是打的工業實力。歐洲工業引領了全球的近代史,根基深厚,不是民國可比的。
光是一個德國工業實力幾乎可以和民國比肩,再加一個蘇聯,另外還有歐洲的其他小國,合力之後,工業規模至少要超過民國一倍多。
利用德削弱蘇聯的戰爭潛力,然後再一巴掌把德國拍下去,使得歐洲重新四分五裂,恢復到原來的狀態,歐洲無法形成合力,便無法對民國產生太大的威脅。而大戰之後的蘇聯,在民國的強勢下,也不得不看民國的臉sè。民國將會成為亞歐大陸的唯一霸主。而不是德國第一,民國老二。
若是與德國一起夾擊蘇聯,看似暫時得到了更多的領土,實際卻給未來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即使像後世一樣出現歐洲共同體,那也是幾十年以後的事情了,幾十年足以讓民國的人口增長到十五六億,整合所有的佔領區。有幾十年的沉澱,民國的霸權才算是徹底穩固下來。
法國好歹也有幾百萬的陸軍,又與英國共同進退,可斯大林沒有想到法國會敗得這麼快。歷史斯大林不相信德國會進攻蘇聯,那是因為斯大林有著絕對的自信,當時蘇聯有著世界最為龐大的陸軍,裝備的火炮,飛機,坦克都是最多的,而且還製造出了T34這樣的坦克新銳,更有著世界最為遼闊的土地,所有的資源都能自給自足。寒冷的冬季更是蘇聯的一大利器。
而此時蘇聯在民國戰場連遭挫敗,不止別人看低蘇聯的實力,就連蘇軍自己此時多少也有點不自信,信心是打出來的。
歷史斯大林的自信是因為蘇聯有自信的底氣,而此時蘇聯已經走向了岔道,實力並排不頂尖,一旦不是那麼自信後,對於各種資訊就會變得敏感起來。因此對於東線民國方面,還有西線的德國方面戒備都加強了不少。
不過雖然連遭慘敗,蘇軍自大清洗之後新近提拔起來的各級軍官卻得到了戰火的錘鍊,不再是青澀的菜鳥。更重要的是由於戰爭的促進作用,蘇聯生產T34坦克的進度比歷史要提前。也進一步認識到了自己的I15,I16的不足。對於全新的下單翼驅逐機的開發進度比起歷史要提前了一年半。此時蘇聯的拉沃奇金航空設計局便開始實驗新式的飛機,速度不可謂不快。如果能趕在德國入侵前開發出能與BF109一決高下的戰機,初期的蘇德戰爭也必然不會像歷史那樣難看。
經過短期的籌備之後,民國很快在東線戰場聚集了超過130萬大軍。
另外兩個集團軍37萬餘人的兵力也開始從奉天向朝鮮發動猛攻。
遠東佔領區是rì本最重要的鋼鐵,煤炭的來源基地。不容有失,更何況遠東大陸離庫頁島之間的最短的地方只有十幾公里,民國的轟炸機群可以在龍鷹的護航下輕易地覆蓋全島。民國想要強行奪島,rì軍根本無法阻止。從庫頁島起飛的轟炸機可以轟炸整個北海道。
從庫頁島,以及朝鮮半島,民國的戰略轟炸機可以威脅整個rì本,當然,龍鷹的航程有限,只輻shè北海島,九州兩個大島,以及本州西南一帶。但這樣仍然能讓rì本感到棘手了。沒有人願意將自己隨時置於敵人的轟炸機之下。rì本此時可沒有雷達防禦那些無孔不入的機群。
除此之外平雲南,廣西一帶最初經過了叢林戰訓練的第一批三十萬軍隊開始南下,第二批軍隊正在進行最後的訓練。
按理說此時還未與蘇聯停戰的情況下,與rì本打全面戰爭是極其大膽的,不過只要存在即是合理。
遠東,朝鮮,兩個戰場都是家門口作戰,特別是遠東,地勢平坦,有利於大規模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