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更不起眼了,只不過他們的裝備很有特點。
19路軍的裝備特點,概括起來就兩條,第一是雜,第二是老。
所謂雜,19路軍一個旅的步槍就有12種型號,機槍有9種型號,還不算兩款輕機槍。
要說武器老,十九路軍的裝備在全國所有國民政府的部隊中來說,即便不是最差的,也應該是處在下游。如果說還有那支正規軍的裝備比十九路軍還要差的話,大概只有在江西和鄂豫皖的紅軍了。
僅以步槍話來說,十九路軍全軍三萬餘人,只有一萬五千多支步槍,其中老套筒就有1762枝。大概僅僅比紅軍稍好一點。
老套筒是漢陽兵工廠在前清光緒年間造的步槍,生產出來都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了。
用了三十年的步槍,很多槍管的膛線都磨光了,子彈也就是能打出去,至於打到什麼位置就別提了。可這種老爺步槍,就佔了19路軍這個旅全部步槍的七分之一以上。
十九路軍裝備最多的,是漢陽兵工廠生產的漢造七九步槍,7200枝,也就是俗稱的漢陽造。還有廣東石井兵工廠造的七九步槍,2680枝。說起來,這兩種步槍比較新點,還都是全套圖紙仿製的德國毛瑟步槍。
如果這些槍都能達到德國毛瑟槍的水準,那倒也是好槍。可惜,就像我們現在也喜歡買原裝進口貨,而不是仿製貨一樣,原裝的德國毛瑟槍和仿製的漢陽造,廣東造差距也很大。
仿製可不是有套圖紙就萬事大吉的,用的材料好不好,工藝是否到位,管理好不好,對槍械質量的影響都很大,就拿廣東造的七九槍來說,質量好的時候,射擊子彈的散佈範圍就是個茶杯蓋大小,質量差的時候,同樣距離,子彈散佈範圍就就有水缸大小了。很不幸,19路軍拿到的廣東造,大多是廣東政局混亂,兵工廠廠長連續更迭的時候製造的。
而機槍方面,一個旅也只有重機槍30挺,輕機槍5挺♀樣的裝備,放在國內比,不算太爛,但是拿出去和日本人比,那就明顯差一截了。
軍容不整,裝備低劣,這恐怕是上海人對19路軍的第一觀感。
不過,在這副寒酸相的背後,19路軍卻有著一般人難以想象的強悍戰力。
五年前的北伐戰爭,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從廣東一路打到河南,號稱“鐵軍”。其實第4軍參加北伐的,只有第10師和第12師以及葉挺**團。19路軍就是“鐵軍”中第10師的正宗傳人。
19路軍戰鬥力到底有多強,對手的評價是最有說服力的。
江西紅軍三次反圍剿時,當真是見神殺神,見佛殺佛,被紅軍逮住突襲的**部隊,幾乎沒一個能全身而退的。而唯一一個能和紅軍打成平手的,就是19路軍。
高興圩一戰,十九路軍和紅軍激戰一天一夜,紅軍和19路軍各傷亡兩千多人,紅軍兩位師長戰死,可見當時戰鬥之激烈。
多年後,太祖在評點第三次反圍剿國民政府軍各路大軍時,就把第19路軍列為戰鬥力第一,而後來起義參加紅軍,被改編為紅5軍團的西北軍孫連仲第26路軍,也只能屈居第二。
只是,日本人對這些並不感冒。
日本人認為,當年北伐軍打河南的時候,“鐵軍”和張學良指揮的奉軍爭奪的也很艱苦,可是張學良的東北軍面對日軍連打的勇氣都沒有。
所謂“鐵軍”,到現在為止,也僅僅是中國人打中國人的“鐵軍”而已。
只不過,鹽澤幸一忘記了一句話,“一頭獅子率領的綿羊勝過一頭綿羊率領的獅子”。
“鐵軍”之所以被稱為“鐵軍”,沒有出色的“獅子”領頭,那肯定也成不了“鐵軍”。那麼“鐵軍”北伐所向披靡,領頭的是些怎樣的獅子呢?
當年北伐,國民黨的中央機關報《民國日報》,曾這樣評述“鐵軍”將領:“張向華之蹈厲無前,陳真如之指揮若定,蔣憬然之謀定而戰,葉希夷之勇冠三軍,黃御行、蔡賢初之立馬疆場。”
張向華就是12師師長張發奎,後來成了汪精衛反蔣的重要將領,此時已經打光了老本,成了軍人政客。黃琪翔(黃御行)則當了第三黨領袖,葉希夷就是名將葉挺,不過這會他正遊歷歐洲呢。
剩下的三位,陳銘樞(陳真如)、蔣光鼐(蔣憬然)、蔡廷鍇(蔡賢初),此時全在19路軍■個不是很準確的類比,三個人頗有些劉關張的關係。
三個人中,陳銘樞是劉備,他對19路軍有著絕對的掌控權。因為整個19路軍,就是當初由陳銘樞任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