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浩已將條陳一條條理順、背熟,向官家和眾位大臣闡述自己觀點時,說得條理分明。一些觀點,他是借用諸位朝臣們商議的法子。其餘就是自己補充的一些奇思妙想,諸如建堰壩水閘,自北地走私牛羊,主動公開訊息從而提高糧價、引誘糧商主動向開封運糧等等。
這些補充再加上正規渠道流入的糧食數目,按他的估計。應可保障開封平穩渡過斷糧期。
楊浩這套計劃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像朝臣們計議時各自陳述可能的風險和困難,而是按照購糧、運糧的整個步驟,經過的環節,涉及的官員、百姓,逐個列出可以挖掘潛力,提高購糧效率、運輸速度的方法,再提出這些方法需要誰去執行,如何進行保障,甚至就連這樣做可以增加的運輸數目和速度也明確地預估出來。
這種包含了統計學和數學模式的陳述,清晰明瞭,聽來一目瞭然,遠比那些做慣了經史文章的官吏所做的宏篇大論更容易抓住重點,聽得眾人頻頻點頭。楊浩羅列的十分清楚,對每一項措施的針對、產生的效果、可增的數量,都有明確說明,如果真能執行下去,可以預見,的確可以讓大宋都城安然渡過這個,難關,其可行性較之楚昭輔的分兵屯田和趙普的提高動力、疏散百姓計劃要強的多。
楊浩陳述已畢,便退到了一旁。楚昭輔是個大老粗,只覺楊浩這個計劃天衣無縫,一時喜得心花怒放,就差抓耳撓腮了,他眼巴巴地看著官家,只盼官家吐出一個“準。字來,自己就可以得脫大難了。回頭官家再治他的罪,大不了換個官兒做,離了羅公明,這個三司使他還真不敢繼續做下去了。
其餘眾官卻聽的十分用心,趙匡胤也沒有急於表態,趙普、趙光義等人輪番提出自己的疑慮。楊浩只好又走到殿中一一作答,最後他向官家稟道:“官家,此番解決運糧大計,猶如一場艱苦萬分的硬仗。微臣這番計劃,需要宰執大人、樞密院、三司使、開封府,乃至工、刑、兵、戶各部,以及地方官府、發運司,轉運司、桑便司等通力合作,御使臺、各路各道的觀察、監察全力督促,方有希望得以貫徹執行。官家坐鎮京師,宰執大人掌控全域性,南衙承擔承啟,為求萬無一失,還需官家派遣一得力之人執王命節錢親赴江淮,手操刑殺大權,如帝親臨般就近指揮,方保切實執行。無虞失控。”
楊浩上朝前,趙光義只匆匆看過他的條陳,卻不知道他還有這個說法,臉色頓時微微一變。大宋從來沒有放權如此之重,其餘諸官也是盡聳色變,紛紛尊向官家,趙普心中電光火石般一轉念,卻突地從班中走了出來,長揖說道:“臣,附議。臣,有本奏”。
比:求推薦票!求月票!
更多新章節請到
第280章 兩千歲
“趙卿有何話說?”
聽了楊浩的稟奏,正自躊躇不已的趙匡胤連忙抬頭問道。
“官家,中書省、樞密院、三司使、開封府,乃至工、刑、兵、戶各部,以及地方官府、發運司、轉運司、朵便司等通力合作,以行購糧、運糧之舉;臺院、殿院、察院的各位御史,乃至各路各道的觀察使、監察使全力督促;各府、州、軍、監、縣最高長官親自主持,築造堰壩水閘。各個環節不出一點紕漏的話,臣以為,汴粱危機可解。”
“喔?”趙匡胤素來倚重趙普,聽他肯定了楊浩的計刻,不由喜上眉梢,三司使楚昭輔塊石頭落了地,他感激地看了楊浩一眼,心道:“再想不出法兒來,就算某與官家是老相識,只怕也要掉腦袋了,楊大棒槌這一下子可是救了老夫的老命啦,此人真是我老楚命中的貴人啊。可惜了,我就一個女兒,別子如今都七歲了,要不然招了他做女婿,我這三司使還能繼續做下去。”
楚昭輔方才只盼莫要殺他的頭,哪怕貶官流放也認了,如今一有子解決辦法,馬上又開始琢磨保住自己的官位了。
殿前,趙普話風又一轉道:“不過,臣蒙陛下隆恩,身為宰執,統御百官,最知地方官吏之事。此事關乎社稷興亡,但是要想讓各司各地的官員不遺餘力,實是一樁難事。官家坐擁天下,麾下文武無數,萬無親身巡狩江準,督促官員運糧的道理,理應坐鎮中樞。而如此重責、如此重權,實不宜交予朝臣,此例一開,後患無窮……”
趙匡胤聽不下去了,眉頭一緊道:“那趙卿有何兩全之策?”
趙普躬身長揖,沉聲說道:……臣舉薦一人,可擔此任。”
……是誰?”
……皇長子德昭。”
趙匡胤眉梢攸地一挑,輕輕“喔”了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