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史高治帶來更多的收益。只是這樣一來,史高治就必須考慮一個問題了,那就是自己和現在的普魯士,將來的德國的經濟利益是不是捆綁得太緊密了。
在史高治的戰略設想當中,普魯士,或者說德國,就是用來“為王前驅”的。史高治要扶植他們,從根本上來講,為的就是將來他們有一天能把整個的歐洲砸個稀爛。好給美國的資本,嗯,這樣說太愛國了,也不確切。好吧,說實話吧,好給史高治的企業騰出市場來。美國雖大,但這些年也開始不斷地出經濟危機,這說明,僅僅靠美國的國內市場已經難以支援經濟的高速發展了,哦,不對,應該說是已經難以支援史高治更快的賺到更多的錢了。依照以往的經驗,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危機轉嫁到殖民地去。但是,美國手裡是沒有英國那麼大的殖民地(目前美國手裡只有一個半獨立的夏威夷而已。但夏威夷在經濟上卻並不能為美國提供太大的幫助),海軍力量也遠遠不如英國,想要到外面去搶奪殖民地也不容易。
對此美國,或者說美國政府背後的,以史高治和摩根為代表的大財團的對策就是挑動歐洲內部的矛盾,在歐洲製造戰爭,這場戰爭最好能夠將整個的歐洲全都包括進去,最好能夠把英國也拉進去,讓他們拼個你死我活,最好他們都拼個兩敗俱傷,國內的工業被摧毀得乾乾淨淨,然後,嗯,市場的空白總是存在的。它總是需要新的生產力來填補的。到那個時候,流乾了鮮血的歐洲拿什麼來抵擋美國的經濟力量呢?
扶植德國,打破歐洲的力量平衡就是實現這個目標的決定性的動作。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史高治願意和註定要被當槍使的,註定最後要被砸個稀爛的德國人在經濟上捆綁得太緊,捆得太緊了,將來拋棄他們的時候,受到的損失就太大了。而全面的合資,就是這樣的行為。不過,總不能眼睜睜的看著錢在哪裡卻不去賺呀。再說,現在距離犧牲德國的時候還早,先賺他一把,然後在合適的時候,將它們轉手出去其實也是個不錯的辦法。
“這是個好主意。”史高治說,“但是我需要了解一下具體的細節,這樣才能評估這樣的合作到底能給我們帶來多少好處。”
對於史高治的一心要錢的市儈嘴臉,俾斯麥,甚至是王太子殿下已經很習慣了。嗯,美國爆發戶都是這個樣子,哪怕是科學家,也是這種德性。當然,科學傢什麼的有貪財的毛病的也不僅僅只是史高治一個,薩克遜盎格魯人中,這樣的傢伙絕對不少。
俾斯麥首相和王太子也熟悉了史高治的另一個特點,那就是直率。嗯,和這個美國佬談事情最好直截了當的來。因為,那些美國佬都是些大老粗,嗯,哪怕像史高治這樣的著名科學家也不例外,和他們談事情說得太拐彎抹角了,他們經常會完全的反應不過來。另外,他們對於複雜的禮貌問題也是一無所知,而且還毫不在意。嗯,他們經常會表現得很不禮貌,當然,你對他們不禮貌一點,他們也多半不會介意,因為他們根本沒覺察到。所以為了省事,在和美國人,尤其和史高治談判的時候,嗯,還是表現的像一個粗野的蠻子一點更好。
“我們可以同意,你用一部分的技術當作入股的資金。合資的企業將享受和完全的本土企業一樣的待遇。不會有稅收或者其他方面的任何歧視,但是,我們認為您在新的合資企業中的股本不能超過百分之四十九,您也不能是公司中最大的股東。也就是說,您不能有絕對的控股權。另外,當您需要出售這些股份的時候,德國企業有優先購買權。”
這不就是“市場換技術”的翻版嗎?雖然不能得到絕對控股權,不過史高治本來也沒打算真的在這裡陷入得太深。所以也不是不能接受。而且史高治知道,等到普法戰爭結束後,在勝利的刺激下,再加上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德國的經濟會有一個非常迅猛的爆炸時期,然後呢?嗯,投資**和投機狂熱,為經濟危機的到來創造了條件,而同時,因為歐洲資本大量的投入到美國的鐵路建設中,導致的鐵路狂熱也會埋下危機的種子,這兩個因素加在一起就會像炸彈一樣爆炸開來,帶來又一次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
對於一般的小資本或者是那些對於危機的到來缺乏警惕的笨蛋來說,經濟危機當然是滅頂之災,但是對於史高治這樣精明的大鱷而言,危機其實是更好的機會。知道危機會發生,而且知道危機為什麼會發生的史高治當然會在經濟狂熱的時候,將自己持有的一部分鐵路股權賣出去套現,然後等危機之後,鐵路公司紛紛崩盤破產之後,再用低廉的價格把他們控制回來。當然,德國的這些企業也是一樣,在危機爆發前,經濟形勢一片大好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