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流行的說法是,早在公元六一八至九零六年間,火鍋就開始了由北向南的傳播,李白之“胡姬美如花,當爐笑春風”說的就是涮羊肉的情景。也是學者認為,火鍋出現於成吉思汗時代,由蒙古而東北。
無論如何,這種被廣東人稱為“打邊爐”的進食方式,已由最初單純的涮肉濫觴至無所不涮。只是火鍋的基本形態依然故我:一口鍋(陶、瓦、金屬、玻璃),底下生火(炭火、電火、柴火、蠟火、酒精、煤氣),鍋裡有水(高湯、麻辣或藥材湯),水一滾,就開涮,萬變不離其宗。
廣東人對“打邊爐”的酷愛,往往令外地人詫異。作為一種苦寒地帶的飲食,竟然大行其道於“愆陽所積,暑溼所居”的嶺南,實在令人費解。
()
其實,嶺南的冬天也是冷的,雖然氣溫皆在攝氏十度左右,卻有另一番銷魂蝕骨的冷法,那種溼溼的陰冷,未曾在廣東過冬者很難體會。禦寒的同時,粵人“打邊爐”的另一個動機,乃是貪圖食物的新鮮與生猛。凡新鮮之物,肥牛、魚蝦、龍蝦、象拔蚌、生鮑、魚頭、豬腦、狗肉、甲魚、雞、鵝腸、驢肉、蛇段,肉丸以及各種蔬菜,幾乎無所不用來“打鍋”。
有殺錯無放過,有涮無類,很容易就磨滅了個性。說到個性,我認為京派的“涮羊肉”、川式的“麻辣燙”,遠在“打邊爐”之上。
與粵式打邊爐以及四川的麻辣燙相比,京式的涮羊肉,屬於火鍋大系裡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