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維揚菜的忠實擁躉,我當然期望著有一天能到揚州去嚐嚐“標準化”的揚州炒飯,不過在此之前,我很擔心在受到揚州人的啟發之後,香港人會不會也一高興,把“香港腳”拿去注了冊,當然,從此以後任何非香港永久居民要得“香港腳”還是合法的,只是欲生產和出售一切治療“香港腳”的藥物,大概就得參照港人頒佈的“標準”以及“建議售價”了。
除了大話西遊式的歷史考據,揚州人把“揚州炒飯”商標化的另一個理由,是“學習西方快餐的標準化,制定產品的統一標準以推動中式快餐業的進步”,玩的是“接軌”。
統一標準,結束揚州炒飯長期所處之所謂“魚龍混雜”的局面,說不定真的有助於推動中式快餐業的發展,但是,標準化大工業炒出來的揚州炒飯會不會比“魚龍混雜”時代的更可口,更好吃,更富於變化,就是另一回事了。
事實上,漢堡包作為世界上在標準化和工業化這兩個方面做得最成功的範例,也只能在字典裡實現他的“統一”。根據《簡明大英百科全書》,hamburger的定義是“十九世紀由德國移民帶入美國後來成為典型美國食品的一種熟牛肉餅”,另據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ies及Merriam…Webster辭典顯示,hamburger一詞與beefburger及burger同指碎牛肉或碎肉壓成圓片狀,單獨或放於兩片面包中食用。不過,香港消委會連同十四個歐洲國家在一九九九年所進行的一次“漢堡包調查”活動中發現,儘管歐洲國際快餐連鎖店所售之漢堡包基本以牛肉為主,但是比利時的非連鎖式快餐店驗出含非牛肉的漢堡包樣本最多,所含的內容包括馬肉、豬肉和雞肉,甚至完全沒有牛肉。而香港本地的三家大型漢堡包連鎖店,其中兩家都在漢堡肉餅內摻入豬肉或黃豆,後者的成份約佔肉餅的百分之一點五。
雖然漢堡包“不標準”到如此“隨心所肉”的地步,不過香港衛生署當時仍然表示,漢堡包並非預先包裝食品,勿須卷標,香港法例沒有規定漢堡肉餅的肉類,更不察覺國際上對漢堡肉餅的成份有任何統一的規定。
說穿了,揚州炒飯本質上就是蛋炒飯,即《食經》記載的“碎金飯”。揚州炒飯只是在蛋炒飯的基礎上加入了其他作料,令炒飯的內容和味道都變得更豐富一些而已。
據香港名廚楊貫一先生說,其實香港的揚州炒飯並無規定以什麼材料配搭,一般會使用叉燒、青豆及蔥,較特別的,還會加入蝦仁、海參等材料。也就是說,如果揚州炒飯是一個原始碼完全開放、可以供任何人隨意發揮的平臺,那麼針對揚州炒飯所做的“標準化”努力,看起來就是非把Linux變成Windwos不可了。
蛋炒飯雖不能歸入粗茶淡飯,卻實在是中國各地最常見的一種家常飯食,揚州自然也不能例外。這一點,也許就是揚州人註冊“揚州炒飯”商標的一千個可笑的理由當中唯一不可笑的一條。
最早的蛋炒飯見之於漢代文獻。馬王堆竹簡提到的“卵熇”,據考證就是蛋炒飯的始祖。“卵熇”的滋味究竟如何,蛋和飯的比例又要怎樣安排,或者有沒有建議售價,這些事情今天已無法瞭解,不過就名分而言,後來的“碎金飯”比起“卵熇”要拜金主義得多。後人或嫌“碎金”失之於“溼碎”,遂又在拜金主義的基礎上發揚光大,替新一代的蛋炒飯起了個惡俗不堪的名字,叫做“金包銀”,連金帶銀索性一起拜了。
既然敢叫這麼個具有鍊金術色彩的名字,製作上自然就馬虎不得。一盤合格的“金包銀”,不但要把飯炒得顆粒分明,而且必須確保每一粒飯都包有蛋黃,色呈金黃。做到這一點的要訣,第一是蛋漿必須加油,否則便愈炒愈散,散到蛋漿無法包住飯粒;第二是將蛋飯同炒,以蛋裹飯,眼明手快,搶在蛋漿尚未凝固落飯,用猛火,才能使“金”包住“銀”,使蛋漿凝固在飯粒之上。
蛋炒飯看似簡單,不過要做到“金包銀”的標準,其實是很烤廚師功力的。據說從前的大戶人家考驗一位前來應聘的廚師,並不看他的山珍海味大魚大肉,但考一門蛋炒飯便高下立判。據唐魯孫先生說:“早年家裡僱用廚師,試工的時候,試廚子手藝,首先準是讓他煨個雞湯,火一大,湯就混濁,腴而不爽,這表示廚子文火菜差勁,再來個青椒炒肉絲,肉絲要能炒得嫩而入味,青椒要脆而不泛生,這位大師傅武火菜就算及格啦。最後再來碗雞蛋炒飯,大手筆的廚師,要先瞧瞧冷飯身骨如何,然後再炒,炒好了要潤而不膩,透不浮油,雞蛋老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