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日本是否也產烏魚,但據報道說日本有廉價的假烏魚子出售,那種極為形似的假烏魚子,系用鯊魚和鱈魚的魚卵加入蛋黃混成。
()好看的txt電子書
無論如何,在臺北吃烤烏魚子的情境多少都會沾上幾縷“和風”。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料理是臺灣的第一大外來飲食,當然也有貴的,不過,常態的日本料理卻多是大排檔式的,非常平民風格,坐在街頭的“日本大排檔”前,不時會見到穿著拖鞋的“歐巴桑”或“歐吉桑”(日語“老女人”及“老男人”的音讀)施施然坐下,一碟壽司,一碗拉麵,就像廣州的阿伯阿婆在例行他們的“一盅兩件”,毫無香港及大陸都市之日本料理店所見的那種“扮塭”,不貴,而且驚人的好吃,即使是一碗合十幾塊人民幣的味噌湯,也“重手”地落了魚生切剩的邊角料,這種事,是我等喝慣了調味包衝開水式味噌湯之輩所難以想象的。
臺灣人要大家“冬季到臺北來看雨”,其實冬季,準確地說,每年的十一月中旬至十二月中旬為烏魚的產卵高峰期,就像深秋時節的大閘蟹,膏黃最為飽滿。到了春節前後,製作完畢的烏魚子便紛紛搶“鮮”上市。可以想象,“大三通”之後的某個十一月和十二月間,我們可以先到上海吃大閘蟹,緊接著就沾著滿手的蟹腥直飛臺北赴烏魚子之會了。
因此,“冬季到臺北來看雨”還不如“冬季到臺北來吃烏魚子”,當然,邊吃邊喝的時候外面要是下起一點冬雨的話,應該也是很不錯的吧。
臺北我去過幾次,烏魚子卻是二零零一年冬天初嘗,那天晚上依然是坐在華西街夜市相熟的“壽司王”,因為平時吃鮭魚子會有輕度的面板過敏,所以一碟烏魚子擺在面前,只咬了一口便作罷。
第二天,醒來已是上午十點,坐起來例行我每天的“茶事”,正覺得嘴裡有點寡,忽見昨晚打包帶回酒店的烏魚子就放在桌子上,一嚼之下,竟有說不出來的驚喜。最後,一邊吸吮著手指上的金黃粉膩,一邊作出決定,當天晚上再度直奔“壽司王”而去。
烏魚子向有“臺灣魚子醬”之稱,在臺北,買一副生的烏魚子要花新臺幣三五百塊(約人民幣八十至一百三十元)。由於這東西必須冷藏,嫌麻煩,心想臨走時到機場再買不遲。誰知到了中正機場一看,冷藏櫃裡的普通貨色,竟然也索價新臺幣一千元一副。即使是為數有限的“血子”在飯店裡也不過是新臺幣千把元一盤啊。越想越氣,當下便一頭鑽進了吸菸室。
飛到天上以後,轉念再一想,心裡也就釋然了:誰教你把烏魚子當早餐的?活該你帶不走,這真是現眼報了。
一直過去的雪糕
在冬天談論冰淇淋似乎不合時宜,但相對安全。
儘管“解凍”這個詞曾經給我們帶來溫暖而振奮的感覺,正在溶化的冰淇淋卻無疑是世界上最難看、最悲慘、最令人沮喪的是蕪。《枕草子》第二二四節“一直過去的東西”寫道:“毫不留情地過去的東西是:使帆的船,一個人的年歲,春,夏,秋,冬。”如果冰淇淋在清少納言的時代就已被髮明,相信“正在溶化的冰淇淋”也會被列入她的清單。
冰淇淋,或者叫冰激凌、冰淇蓮,都是ice cream譯文。意譯部分的“冰”字,又被人冰雪聰明地延伸為“雪”。雖然雪是冰的可能的前生之一,冰也是雪可能的今世,不過就ice cream的物理性質來說,“冰奶油”仍是最準確的定義,當然正確的東西並不一定美麗。目前通行的“雪糕”一詞,我想多半是廣州人發明的,因為廣州話將冷藏稱雪藏,冰箱叫雪櫃,把一樣東西放在冰箱裡冰凍,說成“擺入雪櫃裡雪一雪”。這種習慣,大概跟廣州從不下雪有關,就像滿州人總是用海來為那些河流甚至小水塘命名一樣。而“雪糕”的“糕”字更是用得精彩絕倫,因為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把正在溶化的雪糕稱之為“糟糕”。
賞心悅目的事情,常常被形容為“眼睛吃冰淇淋”,可見吃雪糕的快樂是視覺至上的。紙盒裡的雪糕,除了千嬌百媚的顏色之外,看上去生硬木訥,不過,當一把木柄銀匙無聲地從雪糕的表面緩慢滑過,時間停止了,致命的誘惑從這一刻開始:隨著銀匙的移動,雪糕像波浪般優美地捲起,姿態有如一位正在起床的美人,劃出了一個可愛的弧線。俯耳過去,又會聽到一種沙沙的響聲,像狐狸在雪地上踏過。即使是假手於人,一樣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執匙者手部正在遭遇的那番嬌弱無力的半推半就。進食盒裝冰淇淋者,應一手將方或圓的紙盒平端至上衣第二至第三粒紐扣中間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