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竹為下。柘木的硬度比桑木和棗木要好,韌性極強。他先用斑竹弓熱身,拿出一把鋸子,鋸出斑竹的中心部分,大約和自己身高等長,五尺不到。
他再量出三寸左右為弓把,用環首刀以弓把為中心向兩頭加工,分別削窄、削薄一些,把那些竹節削平。滿意之後,他試了一下,把這五尺長的弓幹慢慢彎曲起來,看看能不能把兩頭彎到一起。由於這斑竹一直泡在漁船下,此時還未完全乾,彎起來並不難。
向天雲打量了一下,用鋸子鋸了兩小段柘木,每段八寸,梢長應該能幫助他這樣的少年省力。再把它們削到和斑竹末梢一樣的寬度,便用矬子搓了兩個弦槽,就扔到一邊,等魚鰾熬好再說。
然後他忽然趴在地上,測算起從弓把到弦的距離,再到弦被拉到最大幅度處的距離,不斷在那裡劃線。半晌,他覺得已經測量好了,便站起身來,開始做柘木弓。
他把柘木料仔細地看了幾遍,選出兩段稍長的做弓臂,兩段四寸多的做弓把。弓臂稍彎曲,弓把則是直把。形狀模式一律先引墨彈線,再用鋸子鋸割,最後打磨。打磨用的是路上摘採的一種草,名叫節節草,也叫莝草。
康王鼎熬製魚鰾的速度比他想象的要快很多,等他忙完三段弓身,魚鰾水從開始的清水模樣,現在已經熬出膠液,有些發黏了。而此時,掛在旁邊等待晾乾的牛筋剛好可以砸了。
向天雲拿出一把錘子,耐心地砸起來,不斷地砸劈,牛筋終於成了一條一條的樣子。這時,向天雲坐到地上,開始慢慢撕。這也是個耐心的活,對他這種好動的少年來說,是一個考驗。
牛筋泡水之後,筋絲會變長約莫一半多。向天雲從一條條慢慢撕成一絲一絲,最後把它們打捆,扔進了水池中浸泡,一會再用。
此時,魚鰾即將熬好,他先把牛筋洗乾淨,又準備好蠶絲,準備好兩塊和弓把等長的竹片,便拿起竹弓放到地火上烤。這時的火自然已經調小了很多,竹子的內側對著地火慢慢烤,竹背便滲出水珠來。
竹弓比較簡單,烤好後向天雲開始按照開始測算好的長度與距離,把弓慢慢彎曲到理想位置,然後往弓身內注入靈氣,驅逐裡面的溼氣與雜質,否則僅僅是這個定型就要十日。
現在比較累的就是砸膠了。因為他從來沒有熬過膠,僅是記住了經籍秘法上的大略,很多細節都錯了。事實上,很多秘法多是師徒耳提面命地傳授,且師傅為了看徒弟是否真心地尊敬自己,往往還要留一手,莫說大張旗鼓地寫進書裡去。
他本應先清除魚鰾的血膜,然後剪成一小塊小塊地浸泡,浸泡一天後都乾淨了才開始熬。他是直接放康王鼎裡熬,好在這鼎莫名地神奇,取出來用牙齒一試,嘿,還挺糯軟。於是在煉器室找了一個類似杵臼的器具,開始不停地搗,一直搗到已經很碎了,再倒到一塊紗布上,包好。那邊康王鼎開小火,找個碗放些水,把包裹了魚鰾膠的紗布放碗裡。
向天雲休息了一會,等到碗裡水開,便提起紗布包,開始擠壓,讓膠液全部流進碗裡去。半個時辰後,他取出還溫熱的魚鰾膠,把兩塊竹片貼在弓把的正反兩面,用蠶絲綁好。練手的斑竹弓算是做成了。
他再把碗裡的膠水倒進鼎蓋中,讓它自然晾乾,但紗布裡的魚鰾殘渣卻捨不得扔掉,弄得這麼累,留著吧,不定什麼時候就要了。
然後他抖擻精神,開始做柘木弓。兩截弓臂和一截弓把需要拼接起來,並且用魚鰾粘連好。他又在兩段弓臂的背上貼上了牛筋,還找了兩個銅片做弓梢掛弦,又把剩餘的蠶絲和牛筋絲把所有連線處,緊緊地綁好。如此,以前引弓會突然崩斷的烏龍事件便不會出現了。
這其實也是個細緻程度很高的活,據說要是真正的木匠來了,榫卯之間的空隙要留多少都是有講究的,一樣東西用魚鰾沾好後,師傅會用錘子砸,東西砸斷了,榫卯沒有斷,才可以出師。向天雲看過那麼多經籍秘術,很多部分就是在實踐中不斷昇華,甚至找到屬於自己的技巧。
一切完畢以後,他拿出大約十塊低階靈石,神色肅然起來,因為這是最後的手續,必須對弓灌注大量靈氣,並滴血認主。一把需要對付修仙者的弓箭,沒有靈氣是無法破開其護體光罩的。當然,相對於一些法寶構成的防禦圈,護體靈光的威力可以忽略不計,只是低階修士們自然不會擁有那等強悍的法寶,此時他們能有一件靈器很正常,有法器就是財富的象徵了。
向天雲先對柘木弓注入靈氣,又劃破手指讓一滴精血融入靈氣之中,這是雙保險了,就算對方搶了他的弓箭,不毀掉這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