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是好事,不可能是壞事,這不僅僅對於鄭成功和張自盛這些明軍武裝,對於其他有志於將滿清趕走的人們而言也是一樣。
數日後,鄧起西便帶了兩個儒生來到了紅豆山莊。一個看上去已有四十左右,風霜之色頗重,而另一個卻只有二十出頭,一看就是個飽讀詩書的才子,但走路時卻總是不自覺的將重心偏向右腿一側。
錢謙益乃是東南文壇領袖,明末的文宗盟主,論才學,即便是始終不恥其為人的顧炎武都不得不稱讚其才。
這二人之中,年長的與歸莊乃是好友,暗地裡從事著抗清的工作,對錢謙益近年來的所作所為並非全無瞭解。而年輕的那人,雖然並不認識錢謙益,但其人乃是浙江知名的才子,其兄曾隨史可法鎮守揚州,其侄亦是抗清失敗後被清軍捕殺,與滿清有不共戴天之仇,此人今日能來,想來也是對於此行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的。
時間緊迫,錢謙益也沒有再多寒暄,雙方落座未久便直奔主題。“遐心、莊生,老夫此番請你二人前來,便是斗膽請二位前往金華,助臨海伯一臂之力。”
“固所願也,不敢請耳。”說罷,只見那年長的儒生起身便是拱手一禮。
起身回過了這一禮,錢謙益轉而看向那個年輕的儒生,卻聽那人說道:“學生雖才疏學淺,卻也不敢落於人後。只是牧翁,此番想來不會只是為了讓我二人前去聽用那麼簡單吧?”
年輕的儒生面露疑惑的同時年長的那個儒生卻絲毫不為所動,似乎是已經猜到了錢謙益此舉背後的考量。
一眼掃過,隨即便了然於胸,於是錢謙益便對那年輕的說起了他的想法。
陳文返回前後,錢謙益在金華府待了數日,孫鈺對他也沒有什麼隱瞞,所以金華府的一些變化錢謙益多少也察覺到了一些。
金華鎮與金華衛,看似還是明朝舊有的制度,可是內裡卻已經截然不同。這些錢謙益接觸到的甚少,雖然做不到窺一斑而見全豹,但是與祖制相異還是看得出來的。而由知府衙門和提刑衙門的分立所產生的行政與司法分離,這是文官的職權範圍,就更瞞不過他的法眼了。
當然,還有借款一事,雖然錢謙益買了兩萬兩銀子的徵虜大借款,但那不過是賣陳文一個面子而已。中國的財政歷來講的是量入為出,錢謙益即便沒有在戶部待過卻也不會全然不懂,而這借款當如何理解,寅吃卯糧嗎?
金華府的文官經過了曹從龍之亂,已經盡皆是為陳文之命是從的角色,王江的問題他已經從陳文那裡得到了答案,也準備配合其行事,但這時移世易,即便是王江能夠回去怕是也無法再像從前那樣施加影響了。而眼下金華最高階別的文官孫鈺也顯然是更加傾向於配合陳文行事,而不是作為一個文官集團的代表來制衡、幫助陳文成事。
在他看來,長久下去的話,這樣對於陳文並不是什麼好事,有道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必須有人時時勸慰才不至走上彎路。
這兩位儒生都是知名的才子,而且還不是那種只讀聖賢書,對於其他事情一概不知的腐儒。雜學頗豐不說,一個久經風霜有見人見事之能,而另一個則曾經親歷戰事,對兵事並非一無所知,由此二人去幫助陳文,想來應該是能夠有所裨益的。
確定了此事,二人便匆匆別過,國事艱難如斯,不得不拋開那些繁文縟節,總要先把韃子趕走,讓大明得以中興才是當前之要務,才是務實的做法。這是錢謙益在金華從陳文和孫鈺身上看到的最為讓他感到欣慰的事情,而“年輕了二十歲”的他自然也不能落在年輕人的後面。(未完待續。)
第三十五章 鯨吞
當那個前半生無恥、虛偽至極的老人正在用後半生的時間來悔改並竭盡全力的去彌補他曾經犯下的過錯的時候,陳文早已經從江山縣城的城下撤軍了。
進攻江山,為的乃是打破清軍在衢州西部的包圍圈,從而威脅到臨近的省份,將衢州的地理位置優勢發揮出來。
原本陳文計劃在進攻江山的過程中透過圍城打援的辦法打掉來援的九江綠營,進一步削弱清軍的實力;若是九江綠營不肯應戰,那麼就一口吞掉已經開始編練鴛鴦陣的督標營,拉大彼此之間的戰術差距。
可是當他真正開始進攻江山,卻發現遠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容易。
江山縣城東面臨水、西面臨山,方便攻城的只有南北兩面城牆。可若是用水營將一部分兵力運到城南實現兩面同時進攻的話,清軍完全可以以優勢兵力進攻較弱的分兵,而強大的本部則根本無法支援。
兩線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