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造模具的時候,在每一個凹槽的底部中央,安置一根與燭芯差不多粗細的鐵筷……待等這些凹槽內的蠟燭凝固成型,唔,我等可以在模具的底部設計一下,將成型的蠟燭推出來。如此製造出來的蠟燭,就成了中部空缺有燭芯的蠟燭,最後,我等用殿下所改良的燭芯,沾了滾燙的燭油,直接插入這些蠟燭的空缺處,滾燙的燭油自會與蠟燭的內壁溶結,如此,一支蠟燭便製成了。”
誒?
趙弘潤吃驚地望了一眼眼前這名年輕的工匠,忍不住問道:“你叫什麼名字?”
只見那名年輕的工匠強壓著心中的歡喜,恭敬說道:“回稟殿下,在下叫做丁鈞!”
丁鈞……
趙弘潤在心中喃喃默唸著這個名字,儘管他從未小看過這些他認知概念中的“古人工匠”,但不可否認,他被這些“古人工匠”們的智慧所震驚了,尤其是這位叫做丁鈞的工匠。
因為或許只有趙弘潤才會明白,丁鈞的建議,至少超越了這個時代蠟燭工藝整整一千年。
要知道,哪怕是負責製造蠟燭的虞部,他們製作蠟燭的方式,依舊還停留在方才冶造局所嘗試的那種工藝:打造兩片半圓的模具,用兩塊半圓的蠟燭夾住燭芯。
比起冶造局眾人越來越完善的,幾乎一步到位的蠟燭製作方式,何止是一個落後可以形容?
當即,趙弘潤便拍板決定,賞賜丁鈞一千兩銀子,賞賜另外那兩名初步提出用大型模具製造蠟燭的工匠各自五百兩銀子。
除此之外,整個冶造局內所有人員,增發一個月的月俸。
所有人,皆大歡喜。
“讓我們幹一票大的!”
當趙弘潤宣佈正式打造大型模具時,在場所有的工匠們都忍不住歡呼起來。
儘管趙弘潤給他們的任務相當繁重。
在半個月內,打造十座大型蠟燭模具,而每一座模具,可同時生產一百支蠟燭。
不得不說,只要此事順利,冶造局製作蠟燭的速度,將使國內任何一個蠟燭作坊絕望,包括工部轄下的虞部所管理的作坊。(未完待續。)
第二百六十四章:鑄模
在趙弘潤的記憶中,若以現代機床去鑄造那製作蠟燭的機器,或許僅僅只需按幾個按鈕,但是僅憑魏國的冶煉鑄造工藝,去鑄造一臺同時可製造一百支蠟燭的器械,這是非常有挑戰性的一項任務。
因為若要使用工匠丁鈞所開創的新式製造蠟燭工藝,便要求用鐵來建模,否則,輕易達不到要求。
但幸運的是,冶造局的工匠們早就有用鐵建模的經驗,事實上他們幫助戶部所打造的用來鑄造錢幣的模具,便是鐵模,這也正是為何冶造局的局丞王甫拍著胸口保證絕不會搞砸的底氣所在。
不得不說,趙弘潤對此十分好奇,他很想知道,冶造局的工匠們究竟打算用怎樣的方式在鑄造那十臺制燭器械。
因此,他希望全程參觀冶造局工匠們製造這種器械的過程。
如今趙弘潤乃是冶造局的直接負責人,王甫自然不會拒絕這位肅王殿下的要求,他只是提醒趙弘潤,鑄造器械的地點會很熱,相當熱。
對此,趙弘潤不以為意,心想熱能熱到哪裡去?
直到王甫帶著他來到城外的一處地爐,趙弘潤這才意識到自己錯了。
所謂的地爐,其實與趙弘潤打算建造的高爐十分相似,也是一間被許多厚實泥土所覆蓋的熔鍊之地,從外表看起來就像是個小土坡似的,其貌不揚,只有一根高高的煙囪聳立在地表之外。
可事實上,內有乾坤。
比如這座小土坡下,大概在六七丈高度的地底,魏人們挖出了一個足足有半個肅王府的空間,,將裡面的泥土掏空。用青磚鋪滿整個房間,並用許多木柱支撐起整個房間,宛如一座地下宮殿。
顯然,魏人早已考慮了保溫問題。
次日晌午後,趙弘潤與幾名宗衛們,在冶造局局丞王甫的帶領下。用小土坡另外一側的入口,經過一條彷彿隧道似的通道,進入了這座地爐內部。
因為是深入地底,因此,整個房間的保溫能力非常強,哪怕是屋內中央那間火爐還未點燃,屋內便已經是非常悶熱,更別說待那巨大的火爐點燃之後。
“這是本王下令建造的麼?”
在悶熱的地爐內,趙弘潤擦了擦額頭悶出來的幾許熱汗。詢問王甫道。
聽聞此言,王甫搖了搖頭,解釋道:“向虞部借的。”說著,他了指了指角落二十幾大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