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部分(2 / 4)

小說:帝國風雲 作者:溫暖寒冬

為對司法理解的不同,導致產生不同的判決結果,也就使法律喪失了公平xìng,不能做到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

一套嚴明的法律,最重要的就是做到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

說白了,〖民〗主政治體制下的法律,就是保證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而不會受地位、財富與名聲等因素影響。

隨著立法、行政與司法機構在一九二四年逐步完善,〖中〗國的續治體制基本上確定了下來。!。

第九章 奇蹟

基本政治框架建立之後,馮承乾也算了卻了一件心願。

不可否認,這套政治體制問世的時候,存在很多漏洞。比如,在總統制方面,這規定了每屆任期為五年,卻沒有對連任次數做出規定。

又比如,臨時憲法與後來出臺的正式憲法中都只規定了實施〖中〗央與地方分離的稅收制度,並且要求每一項稅收都有針對的用途,卻沒有明確界分〖中〗央與地方稅收。這些遺漏,在後來都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影響,甚至對國家統一產生了威脅。可是同樣不可否認,這是當時所能建立的最理想的〖民〗主政治體制了,而且是具有自我完善能力的體制。

馮承乾擁有比這個時代任何人多要多的歷史經驗,可是他不是超人。

在面對〖中〗國的現實國情時,馮承乾也不得不做出妥協。

不管什麼制度,符合現實的,才是最好的制度。

對〖中〗國來說,最大的現實問題就是沒有一個可以推行〖民〗主政治的社會基礎,因此馮承乾也就只能建立一個框架式的〖民〗主體制。只有等到絕大部分〖中〗國人都認識到了〖民〗主的好處,並且看重〖民〗主給予公民的權力,〖民〗主制度才能在〖中〗國生根發芽,也才能成為〖中〗國公民對抗統治者的利器。

在一九二四年,〖中〗國實際上更像是一個獨裁國家。

當然,獨裁者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即以馮承乾為首,以“〖中〗國〖民〗主團結復興黨”為核心的,以富國強軍、振興中華為繼任的這群人。至於所謂的〖民〗主,還要等到幾十年之後才能出現。

不可否認,獨裁不是什麼好東西。

可是,在特殊事情,獨裁也不見得只有壞處。

對此時的〖中〗國來說,獨裁既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

關鍵就是,掌握國家權力的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而且都在為這個目的而奮發圖強。

更重要的是,這個目的,成為了〖中〗國社會的鼻大凝聚力。

在經歷了前清末期的恥辱與動亂之後,即便是身處偏遠山區的〖中〗國人都知道,只有國家強大了,〖中〗國才有希望,百姓才有希望。

當然,這只是一種口號式的號召力。

要想把號召力轉化為凝聚力,就得讓儘可能多的百姓在變革中獲益,成為變革的既得利益者,從而擁護與推動變革。

對此,馮承乾有極為清楚的認識。

一九二四年底,在馮承乾,或者說是在“〖中〗國〖民〗主團結復興黨”的推動下,國民議會透過了一項至關重要的法案,即引發了整個〖中〗國社會大變革,影響了四億〖中〗國人的《土地sī有化改革法》。

該法的核心內容,就是褻奪地主的土地所有權。

其中,最有力的的一項條款就是,任何一塊土地,如果在兩年之內沒有耕種,將由政府收歸國有,再轉讓給他人耕種。

該法案生效之後,全國範圍掛起了一股“棄耕浪潮”

當然,發起者是由“〖中〗國〖民〗主團結復興黨”組織起來的農民、而且主要是佃農。在經過宣傳之後,大部分佃農都認識到,只要他們不為地主耕種土地,那麼兩年之後,那些土地就會又國家分配給他們,成為他們的土地。

讓馮承乾沒有想到的是“棄耕〖運〗動”很快就演變成了“農民進城浪潮”

原因很簡單,當大量佃農放棄租耕的土地之後,只能到城市裡尋找工作機會,才能養家餬口。

雖然當時,絕大部分佃農進城只是權宜之計,畢竟任何人都不可能餓著肚皮活兩年,而在離開土地之後,佃農只有到城市裡才能找到工作,因此很多佃農進城的時候,只是希望在這兩年裡能夠活下去,等到兩年之後再回到農村,獲得由政府分配的土地。但是兩年後,超過三分之二的進城農民留了下來,因為在這兩年中,他們已經掌握了必要的勞動技能,成為了產業工人。更重要的是,城市裡能夠提供更好的生活條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