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而加入軸心國陣營,又比如沙皇是德皇的外甥,也同樣成了德皇的死對頭,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即帝國皇后與英國的關係非同一般,她是英國國王的長姐。
英國即將戰敗,皇后的心情肯定好不到哪裡去。
從根本上講,擊敗英國的不是帝國陸軍,是帝國海軍,而馮承乾不但是帝國海軍的締造者,還率領帝國海軍打贏了最為關鍵的幾場海戰,把英國皇家海軍推下了神壇,也從英國手裡奪走了制海權。
沒有制海權,也就沒有日不落帝國。
說得直接一點,正是馮承乾數十年的努力,一手葬送了大英帝國,讓這個昔日強大到不可一世的國家淪落為戰敗國。
大艦隊一敗塗地之後,英國只剩下了一條出路:求和。
五月八日,公海艦隊回到威廉港。
這一天,德皇親自來到威廉港,迎接凱旋歸來的公海艦隊,以及為帝國強大而血戰海疆的帝國海軍將士。
此外,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
德皇將在這裡,準確的說,將在凱旋歸來的“拜仁”號戰列艦、
也就是公海艦隊的旗艦上接待英國特使。
把接待英國特使的地點安排在一艘戰艦上,而且是公海艦隊的旗艦上,意義非凡。
顯然,德皇是想借此機會,用行動告訴英國特使,英國已經丟掉了制海權,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為了新的海洋霸主。
戰艦靠上碼頭後,馮承乾才知〖道〗德皇有這個安排。
當然,他來不及為即將進行的談判做準備。所幸,德皇也沒有讓他做準備,而是想讓英國特使親眼目的帝國海軍將士血戰而歸的風采,給英國特使留下更加深刻的影響,更間接告訴英國特使,如果英國不肯投降、或者是接出帝國開出的停戰條件,那麼這支強悍的海軍隊伍將再次出海,用炮火把終結已經持續了兩百多年的神話,讓依靠堅船利炮開啟他國國門的英國在堅船利炮下灰飛煙滅。
當然,這是一場談判,而且是一場非常重要的談判。
原因很簡單,奧匈帝國已經瓦解成了數個小國,奧斯曼帝國也已爆發內亂,眾多阿拉伯國家紛紛宣佈獨立。雖然帝國打贏了這場歐洲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但是也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繼續打下去,除了英國必然嚐到戰敗的苦果,帝國也很有可能緊步俄國、奧匈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的後塵。已經有三個古老的帝國在這場戰爭中煙消雲散,德皇顯然不想讓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為第四個。
英國需要和平,帝國也需要和平。
只是,英國更加急切的需要和平,不然不會派特使來到帝國,在百般羞辱的情況下到一艘帝國戰艦上進行首次談判。
這一點,德皇與馮承乾都非常清楚。
美國背信棄義,英國已經無藥可救,別說繼續打下去,哪怕帝國什麼都不做,只繼續保持高強度封鎖,英國就將在兩到三個月內出現大規模饑荒,到時候,每一個英國人首先考慮的都是如何填飽肚皮。
問題是,要在兩到三個月內完成停戰談判,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要知道,哪怕是戰敗的俄國與法國,都huā了半年多,才與帝國正式簽署停戰協議,而英國還沒有完全戰敗。
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讓這場戰爭在兩到三個月內結束呢?
這不僅僅是英國特使面臨的問題,也是德皇面臨的問題。要知道,對帝國來說,戰爭越早結束,獲益就越大。
事實上,這也正是德皇專程來到威廉港的一個主要原因。
在與英國特使進行面對面的會談之前,德皇非常希望得到一個人的意見,這就是馮承乾對這場戰爭的看法。!。
第一百六十七章 血誓
勝利在即,馮承乾的心情也放鬆了不少,注意到了一個以前一直忽視了的現象,即德皇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年輕得多。
德皇腓特烈三世生於一八三一年,已經八十七歲高齡了,可是僅從相貌上看,與五十八歲的威廉皇儲相差不大。這讓馮承乾聯想到,也經常有人說他看上去很年輕,遠不像六十歲左右的老頭。
顯然,這其中肯定有關聯。
只是,馮承乾的注意力很快就轉移到了其他事情上。
“陛下,你覺得,我們已經擊敗英國了嗎?”
“怎麼,還有疑問?”
“不可否認,在戰場上,我們已經擊敗了英國,但是在戰場之外,我們離勝利還非常遙遠。”馮承乾稍微停頓了一下,又說道“在心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