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艦隊離開小蒞原群島後不久,“霧島”號上的無線電監聽與測向裝置就罷工了。
這也沒什麼好奇怪的,在大戰爆發前,日本的電子工業並不發達。比如,中國、英國與美國都在戰前研製出了雷達,德意志第二帝國也在戰前從中國引進了雷達,並且成功仿製出了國產雷達,而日本直到一九四一年才從英國獲得了第一部雷達,而第一部國產雷達直到戰敗都沒生產出來。
結果就是,“長尾鯊”號在第一次發報的時候,並沒被聯合艦隊發現。
問題是,潛艇不可能只發一次電報。在有了重大發現之後,只要潛艇在海面上航行,就會不斷的拍發電報,直到收到潛艇司令部發來的回電。一般情況下,潛艇要在拍發三到五次之後,才能收到回電。
顯然,這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
“長尾鯊”在第四次發報,也就是最後一次發報的時候,“霧島”號上的無線電監聽與測向裝置已經修復了。
可惜的是,修復的只是無線電接受裝置,測向裝置還沒有修復。
在截獲了“長尾鯊”發出的電報後,“霧島”號上的無線電軍官並沒產生警覺,只是認為那是一艘在西太平洋上活動的潛艇發出的電報。要知道,大戰爆發後,中國海軍的遠洋潛艇一直在西太平洋上活動,幾乎每天都有好幾艘潛艇發出電報,向潛艇司令部彙報破交作戰的收穫。
事實上,如果“霧島”號的無線電軍官細心一點,就會發現這艘發報的潛艇離聯合艦隊非常近。道理很簡單,“長尾鯊”號離聯合艦隊本來就非常近,因此“霧島”號截獲“長尾鯊”號發出的電報時,訊號是比較強的,而那些主要在美日航線上活動的潛艇離聯合艦隊都非常遠,無線電訊號非常弱。
只是,“霧島”號的無線電軍官認為,剛修復的無線電監聽與測向裝置不夠可靠,比不上他的直覺。
結果就是,聯合艦隊並不知道行蹤已經暴露,也因此喪失了主要優勢。全文字無廣告
要知道,在艦隊航空作戰中,真正的優勢不是有多少航母,而是情報。掌握了準確情報的一方,就掌握了主動權。航空作戰與炮戰不同,掌握了主動權就獲得了搶先發起攻擊的機會,而搶先發起攻擊的一方,往往擁有決勝權。說得簡單一些,就是誰先發現對手、誰先發起攻擊,誰就有更大的勝算。
這一點,中國海軍早就知道了。
大戰爆發前,中國海軍進行過多次航母對抗演習,而每一次演習的結果都證明,搶先發起攻擊的一方都能獲勝,被動挨打的一方甚至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在一九三九年初的一次演習中,由“秦始皇”號扮演的伏擊者就在一次突擊中,“幹掉”了由另外三艘航母組成的特混艦隊。
可以說,掌握主動權,就意味著獲得勝利。
可惜的是,日本海軍並沒有這樣的認識。雖然在大戰爆發前,日本海軍也舉行了幾次有航母參加的聯合演習,但是在這些演習中,航母的角色都是為主力戰隊提供防空掩護,並沒有承擔主要攻擊任務。
事實上,直到大戰爆發,日本海軍對航母都沒有正確認識。要是主力艦有能力偷襲那霸港,山本五十六甚至會讓南雲忠一靠邊站,帶著八艘戰列艦去炮擊那霸港,以此打響戰爭的第一槍。
問題是,主動權還沒有落到馮承乾手上。
雖然根據“長尾鯊”號的報告,馮承乾大致知道了聯合艦隊的行蹤,但是西太平洋艦隊的行蹤也沒有多少秘密可言。
九日中午,馮承乾匆匆吃過午飯,就去了作戰指揮中心。
“訊息已經確認,海軍司令部、潛艇司令部與那霸港都收到了電報,聯合艦隊正從小蒞原群島往西航行。”
馮承乾點了點頭,走到海圖桌邊,低頭沉思起來。
顯然,山本五十六也收到了訊息,知道中國艦隊已經進入西太平洋,而且知道中國艦隊正在趕往硫黃島。
問題是,聯合艦隊為什麼沒有去硫黃島?
答案很明顯,山本五十六並不認為中國海軍會攻打硫黃島,只是想借攻打硫黃島與日本海軍決戰。
這下,新的問題出來了。
如果山本五十六知道這是個圈套,為什麼還要率領聯合艦隊前往小蒞原群島?
馮承乾不得不相信,山本五十六也想決戰,因為只有透過決戰消滅中國艦隊,日本才能確保西太平洋上的制海權,也才能確保通往美國的航線不受到威脅,更能使美國在參戰問題上偏向日本。
準確的說,是讓美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