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斯佩能夠搞明白雷德爾的意思嗎?(未完待續)
百度搜尋閱讀最最全的小說///
第三百零一章 優劣有別
第三百零一章優劣有別
十二月三十一日夜間,公海艦隊駛出了威廉港。
此時,英國皇家海軍的本土艦隊已經在北海上活動了六天,坎寧安已經等得有點不大耐煩了。
戰後,戰史學家對斯佩與坎寧安的評價是褒貶不一。
在很多人看來,坎寧安就是英國皇家海軍中的尼米茲與斯普魯恩斯,是一個在戰略與戰術上都極具才華的統帥型海軍將領。甚至有人認為,如果坎寧安生在美國,尼米茲就不可能成為太平洋艦隊司令,而且斯普魯恩斯也不會有用武之地,美國更不可能在參戰後不久就喪失主動權。
當然,這種評價多少都有些過頭了。
不可否認,坎寧安確實是一個極具才華的海軍將領,但是在戰略上,他比尼米茲差了很大一截,而在戰術上,又比不了斯普魯恩斯。只能說,坎寧安的綜合才能較為出眾,但是在某一種能力上,他絕對算不上最好。
當然,坎寧安能夠獲得如此多的讚譽,就與這場海戰有關。
在一九四二年的最後一天,坎寧安手裡只有七艘快速戰列艦,編在海峽艦隊裡的兩艘戰列艦還沒有進入北海,而且英國皇家海軍也沒有把這兩艘“納爾遜”級戰列艦交給坎寧安指揮。
主要就是,在與公海艦隊作戰的時候,這兩艘戰列艦沒有太大的價值。
雖然在火力上,“納爾遜”級強於“喬治五世”級,特別是從美國獲得了效能更好的十六英寸穿甲彈,並且改造了主炮的藥室之後,其火力已能與美國海軍的快速戰列艦媲美,超過了“喬治五世”級一大截。問題是,“納爾遜”級是標準的“前條約時代”戰列艦,最高航速僅有可憐的二十三節,甚至比不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更別說與快速戰列艦相比了。要命的是,受基本設計限制,加上過低的排水量,“納爾遜”級根本不可能透過改造來提高航行速度。此外,在英國皇家海軍想到對“納爾遜”級進行改造的時候,“喬治五世”級已經開工,而且當時美國還沒有為英國提供新式艦炮,因此改造很不划算。
結果就是,直到一九四二年底,這兩艘戰列艦依然保持著戰爭爆發時的樣子。
當然,變化也有,主要就是增強防空火力。在一九四一年底的大修中,兩艘“納爾遜”級都針對日益突出的空中威脅,增加了高射炮的數量,四十毫米高射炮增加到十六門,二十毫米機關炮則增加到了七十門左右。單獨從防空火力上看,兩艘“納爾遜”級已經達到了大戰期間的平均水準。
問題是,這兩艘戰艦的制海作戰能力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增強。
也正是如此,英國皇家海軍也就一直沒有讓這兩艘戰艦執行制海任務,甚至沒有將其編入本土艦隊。
當時,兩艘戰艦在海峽艦隊裡面,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盯住英吉利海峽南面的那些法國港口,並且時不時的前往法國沿海地區,炮擊一下被德軍控制的港口,宣示英國皇家海軍在海峽裡的存在。此外,如果有必要的話,這兩艘戰艦也會偶爾參加一些護航行動,特別是在海峽裡的護航行動。在過去的一年裡,這兩艘戰艦在戰鬥中擊沉了數艘德軍小型艦艇,還在防空作戰中擊落了十多架德軍的作戰飛機。
有趣的是,當時這兩艘戰艦還有一個與海軍無關的用途。
這就是,在英吉利海峽中間擔任雷達警戒艦的角色,用其配備的對空警戒與搜尋雷達監視周圍的天空,在發現德意志第二帝國空軍的轟炸機群之後,及時向後方彙報情況,為本土防空戰鬥機多提供了半個小時左右的預警時間。
也正式如此,帝國空軍一直想炸掉這兩艘戰列艦,只是一直沒能獲得成功。
由此可見,當時坎寧安手裡的兵力也不是很充足。
雖然編在本土艦隊裡的七艘快速戰列艦都足夠強大,特別是美國海軍派來的兩艘“南達科他”級,更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快速戰列艦,其各項效能都超過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的“俾斯麥”級,兩艘“北卡羅來納”級並不比“南達科他”級差多少,在各項主要效能上也都超過了“俾斯麥”級。但是公海艦隊裡有八艘大型戰艦,而且公海艦隊出港並不是與本土艦隊決戰。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有犧牲精神,就算打不過本土艦隊,也能夠讓幾艘速度較快的大型戰艦突破本土艦隊的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