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距離越遠,攔截效果就越好,艦隊受到的威脅就越低。
實戰早就證明,單獨進入的轟炸機與攻擊機,很難對戰艦構成威脅。
要知道,中國海軍的防空巡洋艦,能同時攔截某個方向上來襲的兩批機群,在近距離防空中則能同時攔截四架敵機,而且擊落機率不會低於百分之八十,得到防空戰鬥機協助,攔截效率還能提高不少。
後起飛的二十架“海鷹”就是護航戰鬥機。
只是,顧祝同給這批戰鬥機的領隊飛行員下了一道命令,即在飛往美軍艦隊途中與美軍機群遭遇的話,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參與攔截作戰,即首先攻擊美軍的轟炸機與攻擊機,然後才是為友機護航。
雖然顧祝同有理由相信,在全力以赴的發起第二bō攻擊的情況下,美軍艦隊不會剩下多少防空戰鬥機,但是他更加相信,保住自己的實力,才是擊敗美軍的關鍵,因為西南太平洋艦隊還能再發動一次攻擊。
因為在第一bō攻擊中,美軍機群的損失極為慘重,當時統計到的資料,至少有七十架美軍戰機被擊落,還有近二十架被擊傷,所以美軍艦隊在發動第二bō攻擊之後,肯定沒有能力發動第三bō攻擊。
即便有第三bō攻擊,規模也不會大到哪裡去,而且肯定是幾個小時之後的事情了。
在此期間,西南太平洋艦隊有足夠的時間加強艦隊防空。
顯然,只要頂住了美軍的第二bō攻擊,勝利就肯定屬於西南太平洋艦隊。
戰鬥機全部起飛後,輪到俯衝轟炸機。
當時,五艘航母上亂成一團,主要就是並非所有戰機都已在飛行甲板上待命,還有很多戰機在機庫裡面做起飛準備。
這下,問題就出來了。
“秦始皇”級是標準的直通甲板航母,兩座升降機位於艦首與艦尾。正常情況下,艦尾的升降機負責把戰機送上飛行甲板,艦首的升降機則負責把戰機送進機庫。關鍵是,這兩部升降機都在飛行甲板的中線上。也就是說,在戰機起降的時候,升降機不能工作,或者是在升降機工作的時候,戰機不能起降。
當時,航母上的勤務人員只能安排戰機在後部升降機前方起飛。
為此,就得想方設法的降低戰機,特別是俯衝轟炸機與魚雷攻擊機的起飛重量,因為在正常情況下,這兩種戰機都應該在後部升降機後方起飛,才有足夠的滑行距離,也才能在離開飛行甲板上達到升空速度。
當時,連飛行員都放棄了求生包與自衛武器。
為了減輕起飛重量,勤務人員甚至把自衛武器的彈藥都取了下來,把一切多餘的裝備都拆了下來。
顯然,這增大了勤務人員的工作量。
直到八點過十分,第一架俯衝轟炸機才從“秦始皇”號上起飛。
當時,場面非常驚險,戰機飛離飛行甲板之後,並沒開始爬升,而是下降了好幾米,在幾乎快要撞到海面上的時候才升了起來。
第一架俯衝轟炸機順利升空後,後面的戰機就好辦了。
用了十分鐘,俯衝轟炸機才全部升空。
輪到魚雷攻擊機升空的時候,就不能這麼辦了。道理很簡單,不管怎麼減重,魚雷攻擊機都不可能在後部升降機前方起飛,必須在後部升降機後方。航母的飛行甲板上一般會有三條橫線,分別是三種艦載機的起始滑跑線,只有在這條線的後方開始滑行,戰機才能安全升空,而代表魚雷攻擊機的那條黃線在後部升降機後面十二米處,即便減重,也就最多減少幾米的滑行距離。
這樣一來,就得把所有魚雷攻擊機都送上飛行甲板,才能讓其依次升空。
結果就是,第一架魚雷攻擊機在八點半才離開了“秦始皇”號航母。
從接到偵察機的報告到最後一架魚雷攻擊機升空,前後花了一個小時,只是美軍的攻擊機群並沒在這個時候到來。
顯然,顧祝同的作戰部署,起到了關鍵作用。
八點半左右,率先出發的四十架“海鷹”就在艦隊西北方向大約兩百公里處,遭遇了美軍機群。
在此之前,已有一艘擔任防空警戒任務的輕巡洋艦以全速向西北方向航行。
當時,這艘輕巡洋艦就在防空戰鬥機後方大約五十公里處,而其提供的資訊,為防空戰鬥機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對美軍機群來說,這絕對不是什麼好事。!。
第一百六十章 餘熱
到防空戰鬥機攔截不說,美軍機群還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