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公里,有的時候離己方控制的島嶼上千公里,而工作在短波頻段的無線電監聽與測向裝置的截獲距離不會超過五百公里,有的時候連兩百公里都不到,而工作在長波頻段的無線電監聽與測向裝置只能截獲遠端通訊,對戰術通訊沒有多大作用,戰術價值也就不會太高。
在海戰中,戰術通訊比遠端通訊更加頻繁,價值也更加巨大。
受此影響,在一九四零年底,海軍就委託幾家從事無線電裝置研製與生產的廠家,開發專門用在戰艦上的高精度無線電測位裝置。
當然,研製難度非常大。
雖然大型戰艦的尺寸巨大,但是與戰場相比就太渺小了,僅相當於一個點,而在三角定位法中,一個點是不可能確定目標位置的,至少需要與目標不在一條直線上的兩個點,才能確定目標位置。
唯一行得通的辦法,就是在兩艘戰艦上安裝測向裝置。
問題是,如何確定兩艘戰艦的精確位置?
可以說,在海戰中,特別是在進入戰鬥狀態之後,根本無法精確測定兩艘戰艦的相互位置。
從事後的眼光來看,這是一個非常笨的辦法。
要知道,最終解決這個問題的手段是依靠技術,即研製精度更高的無線電測向裝置,而不是設定更多的測向點。
只是,在大戰期間,戰爭需求根本不可能等到技術成熟的那一天。
最終,海軍採用了一個非常直接的辦法,就是弄幾艘專門的無線電監聽與測向船,並且把這些艦船以兩艘為一組的形式部署到前線,專門負責監聽敵人的無線電活動,支援艦隊作戰。
當時,在西南太平洋上,就有三租、總共六艘無線電監聽與測向船。
結果那艘美軍潛艇發出電報的,正是其中的兩艘,而這兩艘無線電監聽與測向船就正好在第51艦隊後方大約三百公里處。這個距離,足以截獲潛艇發出的電報,並且大致確定發報位